西方经济学史上,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和庇古在20世纪初时提出了“外部性”的概念,也称外部效应、溢出效应、外部影响、外差效应或外部经济,用来描述个人或群体的行动和决策对另一个人或群体造成的损益情况。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外部效应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生产者或消费者)从事经济活动时,对其他经济主体和社会的福利产生了有利或不利影响。这种结果是非市场化的,一方给另一方带来的收益或损失,本不应该由作为社会成员的组织和个人完全承担,是一种经济力量对另一种经济力量的“附带”影响。
根据外部效应所造成的后果,可以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两种。正外部性是某个经济主体的活动行为给他人或社会带来了益处,但受益方却不需要花费任何成本或代价;负外部性是某个经济主体的活动行为使他人或社会受到了伤害,但却没有因此承担任何成本。也就是说,好的、积极的影响就是正外部效应,坏的或消极的影响就是负外部效应,两者是相对立的。任何一种经济活动,通常都是产生相应的外部性影响,这里我们来看一下日常生产和消费活动中,厂商、个人所造成的正负外部性例子。
1.负外部性
生产方面,某地的化工厂在生产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废水、废气等污染物,对当地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就是一种负外部性的体现。这不但会让当地的居民呼吸到有毒的空气,接触到被污染的水源,对身体健康造成损害,政府还会为此花费环境污染治理的巨大成本。
消费方面,某人在家中养了一只狗,但狗却喜欢在晚上不停地乱叫,并且天天如此。因为狗的主人习惯夜生活,对他来说狗叫并不会影响到他什么,但对邻居就不同了。同一栋居民楼里的邻居却因为有早睡早起的习惯,每天晚上被狗的叫声弄得无法入睡,最终失眠,导致不得不花钱买安眠药来解决入睡问题。某人养狗对邻居就产生了负外部性效应。
2.正外部性
生产方面,教育和基础设施是正外部性的典型代表。一个健全、完善的教育体系,能够不断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为社会各方面建设做出贡献,对所有人都是非常有益的。而兴建公共基础设施,铺设绿化带,则会给我们居住的生活环境带来很多的便利,享受到清新空气带来的好处,属于正外部性的体现。
消费方面,某人酷爱花草,自己出资建了一个花圃,购买了很多花木进行栽种,每当路人经过总是会感受到芳香四溢,为赏心悦目的娇艳花朵而驻足流连。不但如此,成群结队的蜜蜂还被吸引来采蜜。对花木的消费,不仅对他本人有益,可以出售成品的鲜花和树木来获益,同时也对周围人有好处,给大家营造出一个芬芳怡人的环境,而其他人也不必为此付费。
由于外部性的存在,社会生产脱离了最有效的状态,偏离了正常轨道,从而市场经济体制不能很好地发挥基础作用,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既然这种情形下,市场机制无法通过自发作用来调节,那么就应当有政府来担负起这个责任。
但一些组织或个人的生产、消费行为使得另一些人和社会受益,但却又无法向后者收取费用时,补贴就成为政府解决正外部性的常用手段。比如植树造林对环境的改善,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对空气污染的减少作用、都属于政府补贴的领域。近些年来国家政策对光伏产业、新能源汽车等的扶持和补贴,便是对正外部性的鼓励。
就正外部性给予补贴,可以激励正外部性活动的产生,强化人们对正外部性的认识,推动更多的有益于社会和民众的经济活动出现,形成正向的良性循环,造福当代,也造福子孙后代,促进社会经济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