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问答

马克思剩余的价值公式(如何成为一个资本家)

今天的内容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今天要聊的这章节的主要内容,就是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这部分内容其实就是给出了两个公式,我觉得愿意陪我在这闲侃资本论的人,看到这两个公式就大致明白,其中规律与原理,所以这块我们就简单聊一聊。

 

第二部分是里面有一些观点我觉得挺印象深刻的,就展开和大家聊聊。

 

 

我们先看第一部分,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马克思给出的两个公式是:

 

1.M=V*(m/v)

M等于剩余价值量,m表示一个工人每天平均提供的剩余价值,用v表示购买一个劳动力每天预付的可变资本,用V表示可变资本的总数。

 

2.M=k*(a’/a)*n。

M等于剩余价值量,k表示一个平均劳动力的价值,a’/a(剩余劳动/必要劳动)表示一个平均劳动力受剥削的程度,用n表示所使用的工人人数。

 

根据这个两个公式,马克思给出了三个规律。

 

第一个规律: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量等于预付的可变资本量乘以剩余价值率,或者说是由同一个资本家同时剥削的劳动力的数目与单个劳动力受剥削的程度之间的复比决定的。

 

这句话其实就是对上面两个公式的复述,没什么说头。

 

第二个规律,平均工作日的绝对界限,就是可变资本的减少可以有剩余价值率的提高来补偿的绝对界限。

 

这个意思就是,你以前花10块钱雇佣了几个工人,但是你现在手头有点紧,辞了几个,但又想拿到以前的剩余价值,于是你就延长剩下的人工作日提高剩余价值率,这个的时间界限就是24小时。

 

第三个规律,在劳动力的价值已定和劳动力受剥削的程度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的资本所生产的价值量和剩余价值量,同这些资本的可变组成部分即转化为活劳动力的组成部分的量成正比。

 

这个更简单,就是你投资更多的钱,自然能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这是成正比的。

 

 

接下来分享两个观点。

 

第一个,如何成为资本家?或者说成为资本家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不是任何一个货币额或价值额都可以转化为资本。只有单个的货币占有者或商品占有者要蛹化为资本家而必须握有的有最低限度价值额,就是为取得剩余价值全年逐日使用的一个劳动力的成本价格。

 

这句话大家看完,大家肯定觉得这有什么,不就是做生意需要有本金的意思吗。但任何一个事的规律与逻辑,只有了解其内在逻辑才能更好地实践。

 

这句话的内在逻辑是在生产过程中,占有生产的资料的一定是资本家,否则工人自己就只需劳动到维持自己生活所需就好了,绝不会有剩余价值产生。因此生产资料一定是资本家提供的,这就需要一定的资本。

 

 

那这个一定货币额的界限是什么呢?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资本家的成长之路,就能明白。

 

首先是无产者通过劳动有一定资本积累,这部分很好理解。但我们有一定资本积累之后,便会开始雇佣其他人来为自己生产,这时如果你雇佣的人产生的剩余价值不能够维持自己的生活,那么你自己也需要参与生产创造价值,这时你还并不是资本家,只能说是介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中间人物,成了“小业主”。

 

而等资本发展到一定高度,就要求资本家能够把他作为资本家,即人格化的资本执行职能的全部时间,都用来占有从而控制他人的劳动,用来出售这种劳动的产品。

 

这个意思就是,你已经购买了很多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这时如果你把你的时间用来生产的话,你的生产活动因为你的不监督控制造成了损失,这个损失大于你生产所产生的利润,过了这个界限,你就是实实在在的资本家了,你的工作就是控制他人劳动,以及出售产品。

 

这就是单纯的量变到质变。

 

 

接下来第二个观点。是我们使用生产资料生产产品,还是生产资料像活物一样使用我们获得增值。

 

从上面的推导中,我们可以看到资本家的工作就是控制他人劳动,以及出售产品。

 

这时资本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强制关系,迫使工人阶级超出自身生活需要的狭隘范围而从事更多的劳动。

 

在之前我们有提到过,劳动力就像是酵母菌,把各种原料进行消解,然后生出一个新产品。劳动者其实就是能生产价值的生产资料。

 

而作为一个称职的资本家,应当把生产当做手段,能够吸取他人劳动,吸取价值的手段,生产资料就像一个活物一样不断吸取劳动力,价值不断增值,不断壮大。因为一旦不吸收,生产资料便会开始衰弱,价值开始降低。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