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问答

理性行为理论(主要受到以下几个要素影响)

如果将论文比作人,那么理论模型就是撑起一篇论文的骨架,它奠定了一篇论文的水平与层次,“模型宝库”栏目甄选社会科学研究常用理论模型,定期讲解,并推送优质文章。

 

本期为大家介绍在教育等领域广泛应用的理论模型——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一、什么是理性行为理论?

 

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是由美国学者菲什拜因(Fishbein)和阿耶兹(Ajzen)于1975年提出的,主要用来分析态度如何有意识地影响个体行为。该理论是一个通用模型,它提出任何因素只能通过态度和主管准则来简介地影响使用行为,是人们对行为的合理产生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变量包含:行为态度、主观规范、行为意图及行为。

模型图

模型变量

1. 自变量:行为态度及主观规范 (没有被任何箭头刺到)。

2. 因变量:行为(被箭头刺到)。

3. 中介变量:行为意向(被箭头刺到,也箭头刺到其他变量) 。

 

二、理性行为理论认为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主要受到以下几个要素影响

 

1. 态度

定义:个人实行某特定行为的正向或负向的评价。

EX:看到餐厅人满为患,觉得这家餐厅的饭菜应该很好吃,这是个人对餐厅的态度。

 

2. 主观规范

定义:他人认为某人实行某特定行为的正向或负向的评价。

EX:上网看看网路上对这家餐厅的评价,评价越高,越想进去吃。

 

3. 行为意向

定义:个人想要采取某一特定行为的行动倾向。

EX:不想去这家餐厅吃饭。

 

4. 行为

定义:个人采取某一特定行为。

EX:受到前两个因素的影响强弱,决定进去吃饭的意图。

 

三、文章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