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全球加息应对通胀高企
受俄乌冲突和疫情持续影响,全球供应链中断,2022年能源价格不断上涨,全球多数国家通胀持续攀升。6月,美国CPI高达9.1%,为40年来最高;10月,欧元区年通胀率为10.6%;阿根廷前10个月通胀率累计增长76.6%,阿根廷央行预计全年通胀率将达到100%,为全球最高水平之一。通胀高企增加了企业和居民的生产生活成本,经济衰退的风险大幅提升。各国不得不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加以应对。美联储于3月开启了加息周期,年内累计加息七次共计425个基点。欧洲中央银行2022年已经三次大幅加息,总共升息200个基点,利率水平已升至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新高,加息频率和强度也是欧元区创立以来最大。8月11日,阿根廷央行宣布2022年来的第八次加息,将基准利率上调950个基点至69.5%,这是近三年来的最大升息幅度。
点评:主要国家货币增发、地缘冲突以及供应链瓶颈等多重因素推高全球通货膨胀,通胀高企成为2022年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传统的与通胀相关的货币理论效力渐失,全球货币政策调整面临新的挑战。利率大幅上升固然能在短期内遏制通胀飙涨,但也加剧了发展中国家以及部分发达国家的债务危机,全球经济逐渐接近衰退临界点,甚至还有可能引发新一轮的金融危机。
02 美元大幅升值
2022年,受到就业成本上涨过快、供应链紧张、发行货币过多等因素影响,美国通胀一路走高。为抑制通胀,美联储于3月开启了加息周期,已经累计加息七次,年内累计加息425个基点。受此影响,美元指数在2022年大幅上升。根据美联储公布的美元指数,8月美元对主要贸易伙伴国货币升值2.5%,其中对发达国家货币升值2.8%、对新兴市场国家货币升值2.2%。与此对应,非美货币纷纷调整:7月,日元对美元汇率跌至近24年来最低水平;9月,欧元对美元汇率不仅跌破1∶1,而且创下欧元问世以来的最低点。
点评:世纪疫情和俄乌冲突下,全球经济增长放缓、通胀高企,主要经济体进入加息通道。本次美联储紧缩节奏要明显快于2013年,且加息幅度为1980年以来的最强。伴随美联储货币政策收紧速度快于全球其他央行,政策利差扩大,国际收支中的金融和资本项下美元回流,美元大幅升值,这反映出外部冲击下各国经济状况的差异。美元大幅升值给全球经济带来的不对称影响,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各国央行所面临的政策挑战。目前,美国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为4.25%~4.50%,未来利率趋势如何变化,需关注美联储在控通胀和稳增长之间的权衡选择。
03 英国养老基金危机
2022年以来,在能源和食品价格上涨的推动下,英国通胀率持续上升,10月份高达11.1%,创下41年来的新高。由于市场对英国经济衰退以及特拉斯政府激进减税计划的担忧,英国3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9月23日升幅达到30个基点;英镑对美元汇率9月26日一度下跌4.9%至1∶1.0327,创下1971年以来最低水平。9月27日晚间,多家负债驱动型投资策略(LDI)基金发出了强烈信号,如果央行不干预,许多养老基金会陷入资产净值为负的状况。9月28日上午,英格兰银行宣布了干预措施,当天英国3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降了100多个基点。这也是英国央行首次为实现其法定的金融稳定目标而干预国债市场。
点评:2022年英国养老基金危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第一,利率快速抬升对采取LDI策略、使用衍生品加杠杆的英国养老基金构成挑战。当利率大幅上行时,养老基金负债(账面)和资产同时缩水,资产端的IRS亏损需要缴纳足够抵押品或保证金。为此,只能出售流动性较好的国债以满足回补保证金的需求,从而使得整个英国金融市场陷入抵押品抛售-资产价格下跌-保证金压力上升的恶性循环。第二,英国激进的财政政策直接触发了此次养老基金危机。随着全球利率上行,英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也由年初的1%上行至4.5%,涨幅创历史新高。在通胀高涨、利率飙升的背景下,英国政府实施能源补贴和减税计划,彻底带崩了英国金融市场,形成了股债汇三杀,利率加速飙升,对英国养老基金造成严重冲击。本质上来看,英国养老基金面临的危机是流动性危机,而非偿付能力危机。在英国央行暂时性购债、减税计划扭转、首相更换等一系列应对下,养老基金危机得到暂时化解。从中长期看,英国经济衰退与高通胀共存的风险仍然存在,经济和金融仍然处于非常不稳状态。
04 俄罗斯遭受大规模金融制裁
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特别军事行动,26日美国、英国、欧盟和加拿大发表联合声明,宣布将加大对俄罗斯的金融制裁,内容包括:禁止俄罗斯部分银行使用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支付系统,冻结俄罗斯央行的国际储备。6月29日,美国司法部宣布,美国及其盟友冻结了超过300亿美元的俄罗斯寡头资产,同时还冻结了约3000亿美元的俄罗斯央行的资金;11月30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宣称欧盟已冻结俄罗斯央行3000亿欧元的储备金,并建议没收其他已冻结的俄罗斯资产。面对突如其来的严厉制裁,2月28日卢布对美元离岸汇率一度盘中暴跌近30%,创下历史新低。与此同时,俄罗斯也迅速采取了反制措施:2月28日,俄罗斯中央银行宣布,将基准利率从9.5%提高至20%,并实施资本管制;3月23日普京宣布了“卢布结算令”,要求不友好国家和地区购买天然气时必须采用卢布结算。到4月,卢布对美元汇率恢复至俄乌冲突前水平;6月卢布对美元汇率甚至创下7年来的新高,一度成为全球涨势最强的货币。
点评:目前,国际金融体系仍由美欧主导,通过舆论战、信息战的配合,能够对他国金融体系形成全方位的打击。当然也应看到,全球化的影响不会立即消退,西方国家在能源和粮食等问题上的分歧也表明其各国利益存在差异,并非铁板一块,是存在战略博弈和平衡的空间的。对于受到制裁的国家,产业链与价值链是重要的牵制力量,俄罗斯正是因为在能源和粮食领域的特殊地位使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应对制裁并进行反制,但这一效果也会随着时间的拉长而逐渐弱化。
05 美国通过《通胀削减法案》
在获得国会参众两院通过后,2022年8月16日美国总统拜登签署了《通胀削减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 of 2022, IRA)并于2023年正式实施。该法案将通过降低能源成本来对抗通胀,同时由于法案计划投资3690亿美元用于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领域,也被市场广泛认为是美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气候投资法案。依据《通胀削减法案》,美国政府将为主要生产环节在美国境内完成的绿色产业提供高额补贴,包括电动汽车及电池等相关配件和技术的生产,此举引起了中国、欧盟和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严重关切。
点评:《通胀削减法案》以降低通胀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本质上是“美国优先”战略在经济方面的体现。一方面,根据国会预算办公室预测,未来十年该法案将使联邦赤字削减约3000亿美元,但其影响主要在后五年,前五年对于赤字和通胀的影响微乎其微;另一方面,该法案为主要生产环节在美国境内完成的绿色产业提供3690亿美元的高额补贴,其本质是美国优先和贸易保护主义,意在鼓励本国及海外企业将相关产业的生产基地转移到美国本土。在欧洲企业面临能源危机的背景下,《通胀削减法案》进一步增加了欧洲企业转移至美国的可能性,美欧分歧深化。由于中国新能源和光伏产业发展迅速,处于全球领先和主导地位,预计法案中的限制条件短期内不会对国内相关产业产生巨大影响。
06 加密资产市场剧烈动荡
2022年,受美联储紧缩政策、俄乌冲突以及算法稳定币暴雷等事件影响,加密资产市场剧烈波动。5月,算法稳定币TerraUSD(UST)与美元脱钩,Terra项目终结;6月,加密资产集体暴跌,并波及诸多交易所及投资机构;11月,全球第二大加密货币交易所FTX宣布破产。
点评:技术创新可以推动金融创新,而缺乏监管的金融创新很可能蕴藏着巨大的风险。2022年的一系列加密资产暴雷事件给我们两个启示:一是太阳底下无新事,交易所一旦去中心化且不受监管,就必然会产生资金挪用的冲动,道德风险难以避免;二是加密市场的风险传染性很强,由于去中心化金融主要依靠大量的抵押和杠杆交易,智能合约允许投资者进行大量融资和卖空,加之整个体系过于依赖稳定币的“稳定性”,导致整个加密市场的风险敞口深度交织,一旦发生“黑天鹅”事件,风险会迅速传染,引发连锁反应。
07 跨境支付开始成为CBDC的重点
2022年,央行数字货币(CBDC)跨境支付安排进程引人注目。10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参与的mBridge项目发布阶段性报告,详细阐述了项目试点的运行成果。报告显示,mBridge开发的定制化分布式账本,可以作为托管多个不同CBDC的通用基础设施,在该平台上,各国金融机构可以直接持有和交易中央银行发行的数字货币。目前,项目试点已实现了不同CBDC的发行与赎回、实时点对点的跨境支付以及外汇同步交收(PvP)交易,并证明其在速度、透明度、效率、弹性、准入、成本和结算风险降低方面均具有优势。同月,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在官网公布了其用于CBDC和加密资产领域跨境支付的试验结果,并披露了未来发展的相关规划。针对CBDC跨境支付,SWIFT提供了一套互联的基础设施,其核心是联结网关(Connector Gateway)。该网关是各法域CBDC网络和SWIFT平台之间的标准化接口,为跨境支付提供统一出入口。网关提供智能合约、条件支付和监管功能,可以兼容各法域间不同的基础设施。目前,SWIFT已经成功测试了两种基于不同分布式账本(DLT)的CBDC之间的双向交易、基于DLT的CBDC与不基于DLT的CBDC之间的双向交易以及CBDC与实时全额支付系统(RTGS)即传统法币之间的交易。
点评:mBridge与SWIFT的跨境方案有相似之处,即二者都试图兼容不同的CBDC系统和设计,并高度重视智能合约的应用。在差异方面,mBridge实质上是为多边CBDC建立了一个“走廊网络”,使用单一DLT构建点对点的跨境交易。这种方法的优势是互操作性强、透明度高,且通过引入货币当局作为验证节点,有利于维护各国货币主权、实现多样化的货币政策意图。而SWIFT跨境方案的优势在于传统跨境交易的深厚基础,它不仅能实现CBDC跨境交易,还能打通CBDC、加密资产与传统法币和证券的跨境交易。此外,SWIFT跨境方案的联结网关报文格式沿用了现行的ISO 20022标准,尽可能保障了一致性与延续性,这将大大简化各个国家和地区、金融机构以及加密资产网络参与互联的工作量,从而形成相当强的商业惯性。
08 发展中国家债务违约频发
2022年,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历了通胀攀升、经济放缓、债务积压、货币贬值以及食品和能源危机的“完美风暴”。世界银行在12月发布的《国际债务报告》中表示,符合世行国际开发协会(IDA)贷款条件的最贫困国家,其数量增至200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世行在报告中强调,所有发展中经济体面临的债务相关风险在不断攀升,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经济体都是如此。
点评:近年来,受疫情冲击、地缘政治冲突和逆全球化趋势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的发展空间受到了严重挤压,经济增长前景堪忧,偿债能力将进一步减弱,正面临严重的债务违约风险,其中拉美、非洲以及南亚部分国家的情况尤为严峻,这将对全球经济复苏和维护国际金融稳定形成巨大挑战。
09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正式生效
2022年1月1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首批生效的国家包括文莱、柬埔寨、老挝、新加坡、泰国、越南6个东盟国家以及中国、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4个非东盟国家。自2022年2月1日起,RCEP对韩国生效。自 2022年3月18日起,RCEP对马来西亚生效。
点评: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高质量实施RCEP,是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应有之义。RCEP建立了全球最大自由贸易区,推动了亚太区域合作一体化进程。伴随RCEP正式生效启动,自贸协定的制度性红利将不断发挥。有序推动RCEP区域内贸易投资更多地使用人民币结算,既有助于市场主体规避汇率波动风险、降低汇兑成本,也有利于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10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7次缔约方大会召开
2022年11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7次缔约方大会(COP27)在埃及沙姆沙伊赫召开。COP27在COP26的成果基础上,达成一项全面的气候协议,就一系列对应对气候紧急情况至关重要的问题采取行动,包括紧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建设复原力和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可避免的影响。缔约方大会同意设立一个基金,帮助遭受气候灾害打击的发展中国家。
点评:全球持续变暖,不仅涉及生态环境,还会带来粮食危机、人类健康状况恶化等社会和经济问题,全球气候治理刻不容缓。然而,长期愿景与短期目标、全球气候治理机制与日益复杂的国际局势、气候行动紧迫性与经济技术现实之间三重主要矛盾使应对气候变化的种种政策落实起来困难重重。2022年,石油、天然气等大宗能源商品价格暴涨,欧洲地区受俄乌冲突影响能源供应十分紧张,许多国家不得不转向煤炭以弥补能源缺口,这无疑延缓了各国“减煤”行动的步伐。发达国家之前承诺的每年对发展中国家1000亿美元资金支持仍未兑现,这对发展中国家开展气候行动造成了阻碍。“共同落实”是202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7次缔约方大会的口号,这次会议达成全面气候协议和设立基金的成果让我们看到了加强国际合作的决心和全球气候治理的希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