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问答

理性预期学派的基本观点(宏观分析的流派及特点分析)

宏观经济学是投资者理解市场的重要角度之一,正确理解宏观数据的变化与解读宏观政策的含义能够帮助投资者把握未来的经济与金融环境。然而不同的宏观分析流派之间对经济状况的解读以及相应手段的选择存在差异,甚至在特殊的情况下大相庭径。本文旨在对现存的主流经济学派极其主张进行概述,并梳理这些经济学派出现的历史背景以及他们所试图解决的经济难题。

 

古典学派,本质上并非成系统的宏观经济体系,而是基于微观经济学理论发展出的学派,代表人物包括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等。核心的观点是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是一种最优的资源配置方式,因此他们鼓励最低程度的政府参与。基础的假设包括:

a) 人们对于商品的偏好是理性的,并且在决策时追求效用最大化;

b) 人们在交易时拥有完全信息,并且人与人的决策相互独立;

c) 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状态,所有参与者都是价格接受者;

d) 价格完全弹性,所有市场都可以出清。

古典经济学家基于以上假设,认为价格仅由市场供给与需求决定。

理论基础:收益递减规律、比较优势理论等;

背景:宏观经济的萌芽。

衰亡:1929年的大萧条中经济学家们在危机面前无能为力,最终促使古典学派退出历史舞台。

 

凯恩斯主义,动摇了古典学派的自由主义信条,反对自由放任。该学派基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益递减以及流动性偏好等三条定律,认为在自由市场中由于消费和投资的不足导致总需求是不足的,所以实际产出必然小于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因此,凯恩斯主义提出国家干预(财政政策)是经济体达到宏观“充分水平”必不可少的手段,强调财政政策的逆周期调节作用,即:“在经济膨胀时采用紧缩的财政政策,在经济萧条时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

理论基础:凯恩斯交叉图、有效需求理论等;

背景:大萧条背景下的宏观经济,旨在重启经济景气度。

演变:在二战结束后凯恩斯理论的追随者又分化成两个分支:美国凯恩斯主义(又称新古典综合派)和英国凯恩斯主义(即新剑桥学派)。

 

新古典综合学派(美国凯恩斯主义),将凯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与新古典经济学中的价值论与分配论结合,认为实现充分就业的条件下,新古典经济学的主要理论仍然适用(回归部分的自由主义及相应的衍生理论)。主张补偿性的财政与货币政策(强调财政政策的重要性,以及财政/货币的相机抉择),以及多种政策,例如收入政策、就业政策、浮动汇率政策等,的综合运用。

理论基础:IS-LM模型与AD-AS模型、菲利普斯曲线与通货膨胀理论、哈罗德-多玛模型与新古典增长模型、乘数-加速模型与经济周期理论、混合经济制度等;

背景:旨在解决60年代后滞胀环境下凯恩斯理论的失灵。

 

新剑桥学派(英国凯恩斯主义),是基于凯恩斯主义的主张进而发展出更加长期、动态的分析模式,与新古典综合派最大的分歧在于对均衡论的看法。新剑桥派由经济不均衡出发得出了与新古典综合派相反的结论:经济增长的结果,将是工资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下降,工资与利润之比朝着不利于工资的方向变化。因此该学派主张实行累进税制以实现收入均等化,通过政府福利缓解贫富差距的扩大以及对投资进行社会管制防止经济盲目增长。

理论基础:价值理论、收入分配理论等;

背景:与新古典综合派存在的时间基本相似

 

新凯恩斯主义,继承了凯恩斯主义三大命题,但同时批判了将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微观理论机械结合这种做法。该学派试图根据理性预期理论为凯恩斯主义建立更加适合的微观经济基础。国家干预同样是新凯恩斯主义的重要主张,他们认为国家应该:

a) 抑制价格粘性,修复市场机制;

b) 干预劳务合同,增加工资弹性,减少失业;

c) 干预信贷市场,利用贷款补贴或贷款担保降低市场利率。

理论基础:非市场出清、价格粘性、货币非中性、信贷配给理论等;

 

货币学派认为货币供应量及其变动是影响经济活动和物价水平最主要的因素。该学派是新凯恩斯主义的尖锐对立,声称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可能把失业率降至自然失业率以下,是导致经济不稳定和通货膨胀的主要根源。货币主义的主张经包括济自由,反对相机抉择,提倡实施“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收入指数化”以及实行浮动汇率等;认为反通胀目标的优先级高于降低失业率。

理论基础:以货币需求函数以及货币供应决定模型为核心,提出观点:1)货币供给对名义收入变动起决定作用;2)在长期中,货币数量不影响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3)在短期中,货币供给量可以影响实际变量,如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4)私人经济具有内在稳定性,国家干预反而导致宏观经济的严重失衡。

 

供给学派,否定了凯恩斯主义从需求侧着手的理论体系,转而向供给侧寻求答案。供给学派认为产量的增长决定于生产要素的投入和生产率的增长,生产要素的变动取决于对各种要素的激励机制以及降低税率能刺激供给。因此他们主张减税、削减社会福利支出以及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理论基础:萨伊定律、拉弗曲线、劳动/资本楔子模型等;

背景:为里根经济学提供了理论依据,主要被用于“防滞”。

 

理性预期学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是货币主义的分支之一,在引入理性预期假说的基础上试图全面恢复新古典经济学的传统。该学派认为理性预期是长期中最准确的预期、理性预期是有效利用一切信息而进行的预期以及理性预期是与预期者使用的经济理论和模型相一致的预期。因此他们主张宏观经济政策无效、政策目标单一论以及信誉重于规则,认为政府干预经济的措施越少越好。

理论基础:自然税率假说、李嘉图等价定理、理性预期假说、附加预期的总供给曲线、理性预期下的均衡等;

 

对于经济学家来说,学派可能是一种信仰,为他们提供了继续研究的理论基础、逻辑路线以及前进方向。但对于投资者来说,重要的却是识别当下的经济环境,并理解当前执政者所选取的逻辑路线以及(根据逻辑衍变)可能出现的政策变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