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基金的合格投资者,是指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并且符合这些相关标准的单位和个人:
(一)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的单位;
(二)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者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的个人。
说明下,金融资产包括银行存款、股票、债券、基金份额、资产管理计划、银行理财产品、信托计划、保险产品、期货权益等。最后,私募基金风险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不构成投资建议哦~
厂长的话
终于来了个好消息,5年期LPR降幅超预期,今天A股也算是对这次降息给予了正向反馈。不过在经济数据依然不佳的情况下,咱们继续“谨慎乐观”。最近,有不少朋友抱怨,自己买的量化全市场选股产品表现和500指增产品基本没区别,并没有起到分散风险的作用,有的甚至业绩比指增还差一些。去年很火的全市场选股产品,现在到底如何呢?
去年最受瞩目的两只量化选股产品咋样了?
说到量化选股产品,去年市场上“声音”最大的当属九坤和灵均。
这两家的量化选股产品发行时点差不多,九坤是九坤是2021年3月,灵均是2021年4月。
自去年4月8日起,截至今年8月12日,这两只产品的表现总体来看还是不错的。
灵均在业绩上更胜一筹,斩获了23%+的收益,而九坤也有接近17%的表现,从这阶段的业绩曲线来看,灵均的量化选股产品弹性明显更大,在取得不错业绩的同时最大回撤也超30%。
尽管业绩都很好,但咱们更多还是得关注下量化选股产品和旗下500指增产品的差别,毕竟当时很多人预期都是量化选股产品的风险收益比更高一些。
首先来看九坤这边,最近一年多九坤的超额实力有目共睹,旗下无论是500还是1000的指增业绩都稳居前列。
但他们家的全市场选股产品和500指增产品有点过于相似了,不仅同区间的收益差不多,连业绩曲线也基本一致。
所以单从业绩曲线来看,很多人可能会以为这就是两只500指增产品。
厂长今天也咨询了九坤的朋友,那边表示子策略模型的选择上其实有所区别,只是现阶段的结果看起来比较类似。
目前九坤的量化选股产品每年换手50倍-70倍左右,一般持股2000+只,规模在110亿左右。
灵均的量化选股产品和500指增产品同区间的累计业绩虽然一致,但从业绩曲线来看,依然有着明显的区别。
比如去年第四季度全市场选股抗住了波动,但今年前四个月回撤则相对更大。
去年9月10日开始指增产品的超额较为难做,今年也经历了前4个月的大跌以及最近三个月的反弹,在这期间沪深300和中证500的跌幅都在15%左右。
所以厂长也选取这个时间周期来做产品间的对比,相对来讲没有太多贝塔的干扰,较为公平。
从这两只量化选股产品过往一年多的整体表现来看,灵均进攻性更强,而九坤则相对偏稳。
今年表现较好的量化选股产品有哪些?
除了这两家以外,去年其实还有多家百亿私募发行了量化选股产品。
下面是其他几家市场关注度较高的百亿私募量化选股和500指增代表产品的业绩表现情况。
首先是千象资产,千象最出名的应该是CTA,不过这两年他们家的股票阿尔法能力也非常不俗。
千象的股票策略模型在去年10月迭代策略后超额效果明显,具体来看,千象的股票策略以量价因子为主,打新和高频T0为辅。
多头和500指增产品都取得了不错的正收益,另外年内最大回撤都在20%以下。
明汯的多头产品则持股相对分散,在1200-1600只左右,平均持仓时间在8-12天,换手相对偏低。
明汯认为长期来看,全市场选股产品的风险收益比相较于指增产品可能更高一些,因为这类产品不需要客户每年还要去纠结300、500、1000指数的贝塔。
这种中频做的相对出色的量化私募,在容量上确实会比较高一点。
幻方则是大家熟悉的“空气指增”,波动会比较大一点,自4月底以来,这只产品业绩反弹较大。
诚奇即便整体超400亿的规模,还是一如既往的稳,量化选股和500指增年内最大回撤都基本在20%左右。
黑翼的多头产品相较于指增产品持仓更加集中,持仓个股数量在800到1000只左右。
黑翼会增加当前强势板块个股的布局,年化双边换手60倍左右,目前规模不到10亿。
鸣石经历了去年的“分家风波”,也有过近半年的负超额之后,近期超额有所反弹。
旗下的量化选股产品持股数量在500只左右,比以上几家量化私募会更加集中一些,年化换手60倍,这条产品线规模不到10亿。
百亿量化私募的换手普遍降到了60倍左右,可见在规模增长之后,中低频将是量化下一个“卷”的主要战场。
全市场选股到底有没有必要配?
从这一年多的情况来看,量化选股产品无论是在收益和回撤上,和500指增的相关性都比较高,暂时还没看出太大的区别。
这可能是因为市场环境原因,至于具体的区别可能还是需要拉长时间去观察。
如果一定要给个观察期限,厂长觉得至少得是3年,经历一波牛熊。
有些量化可能说自己实盘业绩很多年,但他们在发资管产品之前的实盘也就自营的几个亿资金。
几个亿和几十亿、几百亿的操作难度没法比较,所以对于这种“实盘业绩”大家看着图一乐就完事了,千万别把那种“稳定高收益低回撤”的曲线当成你的预期。。。
咱们买私募,最好根据过往牛X的业绩打个7-8折,看看自己是否能接受,因为这很可能是未来一两年业绩呈现的最好情况。
放低预期,投资人的基金持有体验也会更好一点。
不过对于管理人而言,确实得把自己“最漂亮”的业绩展现出来,让自己更有动力,有120分的目标,达到100分才不会那么难。
当然,具体还得落实到管理人的风格。
有些私募的全市场选股产品可能布局更加均衡,有些则因为行业偏离度、风格限制没了反而更加激进。目前来看,相比量化指增,分化会更大一些。
另外全市场选股长期仓位100%,并不适合与择时调仓的主观多头直接对比,也无法要求每年取得绝对收益。
如果真的想要绝对收益风格的量化产品,量化多空或者量化CTA,可能更符合一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