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问答

专业化分工的目的(建立专业化的组织结构和分工体系)

《蒙格斯报告 》把理论研究根置于经济实际,为中国经济问题的观察与研究开创了一个新模式、研究方法及维度。报告以理论与实务为导向、以数据与计量为手段,为经济实际规划和管治,尤其是供给侧改革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依据 。欢迎搜索关注“蒙格斯报告”微信公众号。

 

亚当斯密是古典经济学的鼻祖,《国富论》是亚当斯密的代表作。《国富论》的第一章就是“论分工”,在亚当斯密看来,“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改进,以及在劳动生产力指向或应用的任何地方所体现的技能、熟练性和判断力的大部分,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合理的分工是解决粗放经营的基本路径。

建立分工体系,首先需要对国内银行的组织结构进行改造。国内银行基本采用层级制的管理架构,一般分为总、分、支、网四个层级,每个层级都有完整的管理功能。即使在网点,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这样的组织结构下,很难形成有效的分工。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下级常常要应对多层上级的要求,这种组织结构根本不可能形成有效分工,也很难发挥专业化优势。国外银行一般采用条线和层级制相结合的矩阵管理模式,并以条线为主,这样一个条线内部往往是一个从粗到细的细分过程,自然形成了专业化的分工体系。

在国内商业银行,你可以看到每一个管理层次都在从事着类似的工作,但只有在最下级的人员才能完成最后的工作,每一个管理层次都非常缺乏专业人员,但如果将每个层级从事类似工作的人员加在一起,就变成了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而在西方国家的银行,尽管一个条线的分工很细,人员很多,但他们的工作都是不重复的,是整个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他们的工作要作出最后的结果,从整体上看,西方银行用更少的人工完成了更多、更复杂的工作。

 

建立分工体系,需要建立岗位标准。亚当斯密在分析制针业的分工时指出,整个工作分成了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又分为不同的部门,其中大部分部门也同样分为专门的职业。在银行内部同样需要做这种划分,建立岗位标准。岗位标准包括岗位职责、岗位能力要求、岗位绩效标准三方面的内容。岗位职责主要界定一个岗位的主要工作内容;岗位能力要求有两个层次,一是完成高绩效需要的能力要求,一是符合上岗条件的能力要求;岗位绩效标准则是衡量岗位业绩表现的指标,现在比较流行的方式是从财务、流程、学习、客户4个维度建立平衡记分卡的评价体系。一个人在相同或者相近的岗位上工作可以积累丰富的专业经验,多个专业化的岗位形成了高效的组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