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本周为止今年收益5%。这里稍微梳理一下手中持仓和备选股,谈谈我对它们合理估值及买卖点的看法,还有我可能的操作。
1) 腾讯控股
腾讯一季报的国际非标净利润是325亿,其中感觉有些利润藏到递延所得税里去了。去年一季度递延所得税负十几亿,今年正二十几亿。而且今年下半年有一些重磅的游戏出来,经济也慢慢复苏,视频号增长也比较快,估计净利润环比会增长一些。所以我估计腾讯今年的净利润在1400亿上下,合理市值大约是1400*20~25+8500亿投资股权,总计36500~43500亿。由于我自己仓位比较重,所以大概是不会再加仓了,除非跌到250港币以下。卖点会在500港币开始分批卖出,500、550、600港币各卖出10%,之后看情况。卖点设得不高的原因是仓位太重,超出了个股的持仓上限,我打算大约到合理稍微偏高一点就把超出的仓位卖掉。
2) 伊利股份
我估计伊利今年的净利润会在110亿左右,算上22.5倍的PE,合理市值在2475亿左右。前段时间加的仓位已经到了15%多一点,接下来的分红不打算再买入了,除非跌到25元。卖点在1.5倍的合理市值位置,大约为3700亿,58元。感觉好像不太现实,到不了就拿着吧。
受传统价值投资流派的影响,我也比较喜欢消费类的股票。除了伊利,我看中的还有安琪酵母、涪陵榨菜、双汇等。安琪有点贵,产能扩张受制于原材料,甘蔗和甜菜的种植面积很难增长,而水解糖又比较贵;优点是国际化,另外两家国际巨头不是太能打,下游比较分散,安琪的议价能力比较强,市占比较高,寡头垄断,进入门槛也较高。涪陵榨菜我打算到200亿开始建个观察仓看看,这个企业现金流也非常好,毛利净利率都很高,原材料是青菜头,涪陵地区产量占全国比例很大,也是奇怪的垄断方式;正在扩充产能,然后也进军萝卜等其他咸菜,可能有潜力做大做强;双汇是低增长的类债券收息股,比较稳健,缺点就是管理层的那堆破事,暂时看看。
消费虽然周期性不强,垄断地位不容易被倾覆,但在中国投资消费类企业仍然是有一些隐忧的。美国的消费类企业能几十年经久不衰,那是因为它们国际化水平高,且本国消费能力不断上升。而国内,从量上说,人口红利基本见顶,而价上来看,人均支配收入的增速是持续降低的。这个方面一直是很多人诟病的,中国通常都是投资来拉动经济,而消费占比不仅比不过发达国家,连印度都不如,中国人的劳动收入占比在GDP中是非常低的。
最近一些专家提议,要从消费端来刺激经济,如刘元春说要来一次全国装修大补贴,刘煜辉说要国家包下新出生的小孩他成长的所有生活费用和学习费用。但国家暂时还没有什么行动,接着看吧,如果经济持续走弱,政府可能会行动起来。所以我对消费的信心没有那么足,尤其是中端的消费,高端消费可能还可以支撑,低端消费由于人口基数在那里,边际的人均收入还在缓慢增长。但中产我怀疑这些年不会好过,看跑滴滴和送快递外卖的越来越多就知道了。
3) 分众传媒
分众前些年主要靠互联网,根基不扎实,如今基本50%都靠大消费了,这个业绩底是比较稳的。还是以前的看法,今年可能40~50亿上下,以后60亿的水平是能达到的,除非中国经济衰退了。业绩增速不会太高,也就是跟着通胀走的水平,我这里说的通胀不是CPI,而是M2的增速。我觉得合理市值在1000~1200亿,现在这个价位我不会买也不会卖,到1.5倍市值的时候再卖出。
4) 联邦制药
最近联邦制药跌了不少,前段时间这只票差不多翻倍了,现在又到80%+的盈利了。这个公司还是有些想象前景的,首先制剂产能在扩产,据说目标是营收翻一倍;其次有一些潜在的爆款产品,如针对体重管理的司美格鲁肽,还有动保产品。关键是现在估值也不高,才7倍多,现金流也比较好。所以如果分红到账时,它的市值还在100亿左右或以下的话,我会把分红买入。这个公司的市盈率我想给10~12.5左右,今年净利润估计有17亿上下(非常依赖抗生素的价格),合理市值在170~210亿左右。除了分红买入外,我不会再买入了,因为上面说了它的盈利很大一部分都是靠价格高位的抗生素挣来的。但由于疫情的原因,以及抗生素原料的产能限制,我个人不认为抗生素价格会大幅回落。
5) 石药集团
如果要找前景最确定的行业,我觉得医药绝对是国内投资绕不过去的标的。当前我国已经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65岁以上人口比例超过了14%。根据李迅雷的文章,9年之后我国将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这个速度比其他所有国家都要快,美国德国用了几十年,日本韩国也有十几年。
但在国内,这个问题没有那么简单,集采的影响太严重了。医保局为了平衡收支,不断压缩医药企业的利润,新闻里经常出现“医保谈判的灵魂砍价”之类的报道。这个真有意思,如果砍到最后医药企业全部躺平,那就不好办了,到时候只能全部买进口药。医药这类企业的研发都要大笔的资金,它们没有仿制药的利润,而发明出来的创新药又没有足够的利润,它们研发是为了什么。有些时候真是不太明白,地方政府投资的那堆垃圾项目,现在平均投资收益已经不到1%了,还不如支持有能力的医药企业去搞创新。医保的钱不够了,国家直接用发国债补上,都比到处修些用不上的基建项目要好。
还是谈回到石药吧,根据业绩交流会上的信息,石药今年可能增长不会太高,就算净利润62亿。市盈率我想给到20倍,所以合理的市值在1200亿左右,现在800亿,2/3的折扣。但是由于我的成本在800亿附近,所以我可能会在7港币以下再加仓。石药未来两年要看恩必普会不会被集采,这个大单品的影响比较大。前段时间听人说石药的强项是纳米递延技术还是啥的,这个专业知识我真是不懂。好像是能将以前的药物做脂质化,能减少药物的毒性,因此石药能把原来很多药都这样搞一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