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节在投资之前的必修课,投资的常识很重要,却又往往会被忽略。
常识一:养成节约攒钱的习惯
要投资自然要有一定的本金,在积累本金的过程中需要有节约的意识。对每一笔开销都是要思考必要性。这样做不是为了增加多少钱,而是为了形成对金钱的掌控感以及不断建立复利意识。在投资这件事情上,很显然有钱就有了更多的选择权。这一点对投资来说至关重要,如果没有节约的意识就很难体会复利的伟大作用。
以前公司的前辈就跟我们讲过一个咖啡开销可以办大事的例子。让我印象深刻,假设一个员工每天在上班路上顺手买一杯15元的咖啡,一个月就是300,一年就是3600,如果这3600按每年10%的复利水平去投资,10年下来就是1万。如果参加工作的前几年都能够这样避免很随意的开销,复利效应积累下来,也许就能攒到一笔首付。
复利效应是一定存在的,只不过是大多数人不相信而已,是因为没有那个耐心去等待复利的实现。
如果从投资的一开始就能够攒一笔钱,然后就让这笔钱专款专用,去尝试产生复利的效果,就能够感受到复利的乐趣和强大。
常识二:市场不可预测
对于市场进行预测是徒劳的,没有人能够真正预测到市场的走向。如果有一种能够预测市场的方法,所有人都会拿来使用,那这个模式就失效了。所有人都掌握的规律,那就不是规律。
凡事那些极力证明自己能够预测市场,动辄言之凿凿市场将如何运行的人绝大多数都是奔着收割韭菜目标去的,收割的方式有很多种,最恶劣臭名昭著的莫过于各种各样的杀猪盘。少部分人出来预测市场是因为本身的工作需要,定期发声,说对说错对他们来说没有区别。
成为一个市场的预言家其实很简单,就是每天说观点,随便乱说都不要紧。把对的留下,多传播一些。不对的部分赶紧删掉,少传播。
最为很搞笑的是,有些人说多了就真的怀疑自己有预测的能力。然后自信满满去市场里拼杀,结果可想而知。
常识三:指数型基金是王道
买股票其实不如买基金,如果不是把股票当做是一种娱乐游戏,而是想要获得理想的回报,那这种专业的事情应该交给专业的机构来做。
而基金中间,主动型的基金又不如指数型基金。大部分的基金经理是跑不赢指数型基金,这已经在成熟的市场里得到了验证。原因很简单,没有人知道的比市场多。
但是在国内目前这种市场环境,有一些误导因素,使得指数型基金没有获得它应有的地位。
在国内市场里,很多人会被公募基金误导,这些机构为了自身的规模需求,会包装一些所谓的明星基金经理,帮基民赚了多少收益。但是丝毫不提这背后的周期问题,有的基金经理在某一个阶段赚了很多钱,不是因为他选股择时的能力有多强,而是他所擅长的行业板块刚好是符合当时的市场风格。
经济本身是有周期的,当经济周期来的时候,比如科技赛道股大涨或者消费股大涨就会塑造一批明星顶流,过了一段时间会发现排名靠前的基金经理全变了,国内这种通过押注风格冲规模的机构是多数,周期换了,有严重路径依赖的基金经理继续守着自己的行业躺手续费。
还有一个误导因素是,国内还是有一些交易制度上,信息披露制度上不完善的地方,让有一些机构具有可趁之机,换句话说市场并不是完全有效的市场,在这种情形下,就经常有一些可以阶段性跑赢指数的基金经理存在。但这种不完善的情形必然是要走向完善,股票越来越多,信息披露要求越来越严格,对于上市公司的管理也更加规范,市场的成熟度在快速提升。
所以从长期来看,国内的基金经理跑赢指数本身的难度越来越大,另外指数编制也会更加的科学。指数型基金终究会来到C位。
常识四:投资决策考虑时间因素
不同的时间,投入资金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在投资过程中往往就会忽略时间因素,没有考虑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投资的心态变化,投资环境的变化会对最终结果造成的因素。时间是投资这件事情上最大的变量。要尽可能熨平时间对于投资的影响,唯一的方式就是定投。
定投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减少内心中的恐惧与贪婪。用有计划的节奏对抗很随意的非理性判断。从股市长期运行的情况看,震荡起伏的时间多,单边极致行情的少,定投是比一次性投入的风险要小,长期收益比一次性投入的收益要高。
这四个常识,不一定就能对投资带来很大的帮助,但如果缺乏这些常识,会让投资走很多弯路。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