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的简要内容,已经在上周四的交易文章中写过。
很多人不喜欢字太多的东西,特别是数据太多的,所以周四文章做了简化。
这篇是完整版,字多,内容多,阅读请做好心理准备。
1 2021年,危?
2020年底了。
最近有一个主流说法,大意是:股市收益不会连续好2年。
2019年、2020年,国内股票型基金的平均收益率都在40%左右,相当高了。同时也确实有些人觉得赚钱很容易。
因此,很多预测都不看好明年的行情。
具体原因也有理有据:流动性缩紧,核心资产价格过高……
这么一说,好像风险是很高了。随之而来的,就是担心明年会不会大跌?要不要先卖出降低仓位?
我自己就顺着别人的思路,做了些分析。
顺便也分享些明年的操作策略。个人浅见,希望有帮助。
2 2000-2020年A股涨跌
我统计了过去20年A股的涨跌情况,具体看图。
柱状图是每年上涨(或下跌)股票数占总数的比例,蓝线是当年个股涨幅(或跌幅)的中位数。
(点击图片放大,手机横放,更清楚)
其实从图上看,所谓的“涨2年,跌1年”,有一定依据,但是,并不严格符合事实。
① 有连续3年上涨的历史
涨2年,一定跌?并不是。
2013-2015,股市就曾连涨3年,且这3年的涨幅比2019-2020更大,之后才开始下跌。
其实往后分析,你会发现时间周期更多是表象,涨跌幅(或估值)才是本质。
② 超跌都在大牛市之后
过去20年的大跌,都发生在大牛市之后,也就是2000、2006-2007,2009,2014-2015之后。
这些年份,全年超过90%的股票都是上涨的,所以它们也被称作全面牛市,是无差别上涨的超级牛市。
而2019-2020,是大牛市吗?
从数据看,并不是。
2019年,3745只A股,上涨的有2882只,占比77%。
2020年,4126只A股,上涨的2294只,只占56%。还有1832只股票在下跌,占比达到44%。
这么看,2019-2020,充其量只是类似2010、2013年这种非全面上涨的小牛市。
以我个人的观察,结论也是如此:感叹赚钱容易的仍是少数,多数人只是小赚甚至依然在亏损,特别是高位入场的。
这么看,当前并没有超跌的基础。
③ 大熊之后必有大牛?
我把全年下跌股票数超过80%的年份,称为超级别的大熊市。
这样的大熊市,包括2001-2005期间,金融危机的2008,股债双熊的2011年,以及最近的2018年。
从历史看,以往的大熊市之后,无一例外都会迎来超级大牛市。
那么,未来,这个规律会不会重复?
说实话,我现在没有百分百的答案。这个问题其实就像“涨2年,跌1年”一样,仅仅是表象。
何为本质,我觉得,不妨透过A股的估值再来看看。
3 A股历史估值
这张图已经出现过很多次了。
今天,结合上文的A股涨跌图看,我相信会更有启发。
拨开时间周期的表象,真正控制着A股“钟摆”涨跌的源动力,我认为仍然是估值。
观察历史上的大熊市、大牛市,无一例外,它们都处于估值的极低或极高位,绝境会反转,泡沫会破灭,随之而来的就是股市的又一轮反弹或深跌。
那么,当前市场的估值如何?
考虑到估值数据有多种算法,我们选择最保守的,估值最高的数据:
当前全市场PE=49倍,百分位=45%(近20年)。45%,代表在过去十年,A股有45%的时间比现在便宜,有55%的时间比现在贵。
也就是说,目前的整个A股,从最保守的角度看,也绝不处于让人害怕的大泡沫顶部。
但是,也不处于让人欣喜的大绝境底部。
45%,是一个非极端的中间状态。虽然从概率上讲,长期肯定是上涨多余下跌。但如果只判断明年一年的方向,难度就很大了。
难度大,那是不是就没有应对办法,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呢?
当然不是,下面就说说策略。
4 关于2021年的策略
因为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同,持仓、理念千差万别,所以只能说说大方向、大原则。
最后,我会再说下我的仓位,以便有个实际例子作参考。
先说大方向、大原则:
① 仓位方面,要两手准备
依据估值,现在市场如果跌回历史底部,最大跌幅将是30%-40%。如果真出现大牛市,涨幅最少也是翻倍。
所以既要防踏空,又要防大跌。仓位不能走极端,空仓/满仓都是风险。
考虑到45%的估值百分位,现在把仓位控制在60%(保守)-80%(激进)应该是合适的。
(这里可以想象,自己用多大仓位,可以承受30%-40%的跌幅而不崩溃,那么这就是仓位上限。)
如果市场继续涨,这个仓位可以吃到不错的涨幅,偶尔回调还能加仓。
如果市场大跌,那么手握20%-40%的现金子弹就不会恐慌,可以非常从容地边下跌边加仓,大不了跌回熊市底部,到时候满仓就是。
如果对未来非常看好,不希望持有太多现金,那至少也要留下调仓的余地。比如持有一些债券或防守品种,关键时候,可以把它们切换成更有攻击力的东西。
总之,一定不能走极端,不然上涨下跌都会非常难受。
② 品种方面,要远离高估
大家都知道,当前市场有部分品种估值偏高。比如一些消费股、医药医疗股、高科技板块……
虽然它们还在涨,甚至还可能坚挺很久。但长期来看,高估品种的收益一定更低。
估值与收益率的关系,可以简化看作倒数关系。
例如,20倍PE,相当于1/20=5%的收益率;50倍PE,就只有1/50=2%的收益;100倍PE,就只剩下1/100=1%的收益。
更不要说还有估值回归的大风险。
举个例子,我看现在还有人往白酒里扑,如“XX中证白酒”基金,它跟踪的指数叫“中证白酒”,最近又被吹了一波。
是不是有人觉得白酒会一直涨,甚至保持在高位?
看看前五大权重股:洋河股份46倍PE,泸州老窖58倍,山西汾酒116倍,五粮液57倍,贵州茅台52倍。
确实,它们可能再翻倍,历史最贵估值都曾到过100倍左右。但那只出现在大牛市顶峰,这种小概率事件,你敢赌吗?
况且,历史上牛市一过,这些“不可能跌”的白酒,都直接被杀到20倍甚至几倍PE,跌幅70%-80%轻轻松松。
所以,对于高估品种,如果你是低位入手,当然可以继续持有(高估不代表立刻要卖),即便回调也不伤本金。
最怕的是高位入场,如果明年真的大跌,杀伤力最大的一定是高估品种。
③ 收益方面,要抓住机会
除非全面牛市,否则明年的收益一定更加平淡。
要想再通过抱团实现高收益(比如白酒),恐怕是很难的。
所以,对于收益,首先要放平心态,其次要加倍努力抓住机会。考虑到目前市场的不均衡,局部机会一定是存在的。
对个股而言,局部机会指的是:业绩增速还行,竞争优势稳固,但估值不高甚至偏低的公司。这类公司往往正被阶段性风险笼罩,不被市场看好,股价低迷。
这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深入研究,捕捉机会,逆市买入,除了用①②提到的仓位、估值对冲风险,还可以将这类公司构建为一个组合。
这样,即便短期走势低迷,长期回报也会高于持有热门但估值更高的股票。
对基金而言,需要抓住的机会是:阶段性回调。
被动型指数基金,稳健赚钱的保守操作,依然是等低估再买入。稍微激进的,可以关注指数整体业绩,在增速良好的情况下,在估值不高时买入。
主动基金,选择长期业绩优秀且稳定的,基金经理有口皆碑的,投资风格与自己契合的,安心把钱交给对方,越跌越买。
基金同股票一样,依然建议组合持仓,不仅能分散风险,也有助于长期拿住。
另外,就是永远简单却有效的原则:始终与好公司/好基金为伍,配合好价格,既带来高回报,又让人安心。
正因为市场太复杂,预测太困难,简单而普适的原则或许才最有效。
5 我的仓位
最后,说一下我自己的仓位,权当一个普通案例。
全部资金100%,其中个股45%,基金45%,(类)现金10%。
基金里面有防守品种15%,如果把它归为类现金,那么仓位变为:
全部资金100%,其中个股45%,基金30%,(类)现金25%,相当于总共有75%的仓位在股市。
个股持有9只,2只估值(PE)在40倍以上,4只在20倍左右。
基金持有15只,以指数基金为主,大部分是低估或正常估值,少量医药、养老、中概互联是高估。
最近要调整的,是降低防守品种的占比,我希望降到10%,因为预感明年会有大机会,想留更多现金。
无论个股/基金,都是深入研究,低估买入,长线持有,高估后伺机卖出。
按目前的仓位+策略准备,我自己感觉就非常合适,非常舒服,无论大涨或大跌都无所谓,这样情绪不会受影响,整个人也会非常轻松,更不用天天盯盘。
我觉得仓位和策略的最终目的就是如此——让你感到很舒服,且永远不会把自己暴露在非理性状态。
差不多就这些,一点个人看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