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香港联系汇率制度
自1983年以来,香港一直实行港元钉住美元的联系汇率制度。
香港没有央行,金管局代行央行监管和调节职能,而由渣打、汇丰、中国银行三家发币行来发行货币。当然发行货币有限制,有多少美元印多少港元,商业银行按照1:7.8的固定汇率向香港金管局缴纳美元,然后获得等值的港元发行资格。反过来,商业银行也可以随时拿着港元,依然按照1:7.8的汇率换回美元。固定1:7.8仅仅是金管局和商业银行之间。市场上的港元和美元的兑换,有明确的范围:7.75-7.85之间。
当市场上的美元紧俏,大家纷纷抛售港元换美元(如98年索罗斯操作下的市场氛围),那么港元处于弱势,汇率不断逼近7.85(触发弱方兑换保证),那么香港金管局为了保证汇率不突破7.85,会不断卖出美元,增加市场上的美元流通;
当市场上的港元紧俏,大家纷纷拿美元换港元(如20年中港股市场受到全球资本热捧,从当年4月以来几无港元流出),港元处于强势地位,汇率不断逼近7.75(触发强方兑换保证)。金管局就卖出港元,增加市场上流通的港元。
通过买卖港元,金管局调节汇率保持在稳定的区间内。这就是港币的联系汇率制度,为香港成为全球主要金融中心奠定了基础。
二、联系汇率制度为何重要
在香港的货币发展史中,并非没有尝试过浮动汇率机制:自1935年放弃银元本位制后,香港曾尝试过多种不同的汇率制度,先是实行了近40年的英镑挂钩制度,在英镑改为自由浮动后,港元短暂与美元挂钩后于1974年改为汇率自由浮动机制。
但浮动汇率实施两年后,香港经济便陷入大幅动荡,其后港元汇率更于1978年至1983年期间大幅贬值40%,直至香港政府于1983年10月推出以7.8港元兑1美元的联系汇率制后,香港经济才进入稳定的高速发展期。
这与香港独特的“交易型”市场结构有关,稳定的联系汇率制由于免除了汇率波动带来的大量交易风险和计算成本,更加有利于跨区域与跨市场的金融交易的发展。(而“制造型”经济体一般采用浮动汇率,政府可通过汇率贬值来维护和增强自身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有利于以出口制造为主的“制造型”经济体发展;)
因此,香港要维持国际金融中心地位,金融必须稳定,那么货币汇率必须稳定,则必然锚定全球最稳定的货币——美元。因为美元是目前全球最稳定、最具认可度、最强流通性的货币。与美元挂钩被认为是香港金融和经济稳定的基础,一旦打破联系汇率制度将带来巨大混乱。
三、上周香港金管局动用外汇储备维持货币及金融稳定
香港金管局表示,上周已经三次采取行动,阻止港元跌破7.85港元兑1美元。本周的举措是香港三年来首次动用其外汇储备,以在美元不断飙升之际支撑港币。香港金管局上周已经卖出了约10.9亿美元。
香港金管局在一份声明中称,联系汇率制度实施接近40年以来经历过多次经济周期,一直行之有效。该局称,会一如以往密切监察市场情况,继续维持货币及金融稳定。
有分析师表示,美元联系汇率制度经受了充分考验,这种挂钩机制短期内不太可能被打破。汇丰(HSBC)全球外汇研究主管Paul Mackel说:“我们以前也遇到过这种情况。”
四、香港金管局最近两次入市维稳
香港金管局上次采取行动支撑港元是在2019年3月,当时港币过剩,金管局入市买入港币。
而在2020年4月,一方面中港股指数不断攀升,优质中概股纷纷在港股上市,港股市场受到全球资本热捧,另一方面,疫情以来美联储大幅降息,致使美元利率LIBOR一路走跌。致使美元和港币的利差拉大,形成了套利空间。市场上缺港元,不断逼近1:7.75的强方保证兑换,香港金管局多次卖出港币,释放港币流动性,平抑汇率。
总之,香港金管局随时准备在港元过于疲软时卖出美元,或在港元过于坚挺时买入美元,维持汇率稳定,这是比较常规的做法。
五、98年曾阻击索罗斯
1、索罗斯做空泰国印尼货币,赚了100亿美金
1998年的夏天,刚从东南亚获利上百亿美元的索罗斯,把目光锁定在刚回归中国一年的香港。先来回顾下索罗斯在泰国的操作。
泰国实行的是固定汇率制度,泰铢和美元基本维持在一个固定的汇率区间内。
刚经历了一波经济腾飞积攒了大量财富的泰国,被索罗斯敏锐地捕捉到高速增长下已然膨胀的泡沫。索罗斯携带资金进入泰国,借来泰铢,然后在市场上大肆收购美元,制造恐慌,引发美元挤兑,泰铢汇率下跌。泰国政府为了维持汇率稳定,不得不动用国家外汇储备的美元,向市场抛售,企图救市。
但泰国经济基础薄弱,固定汇率其实是为了维持本国金融稳定的一种不得已选项,本身其实外汇储备并不充足。 索罗斯有备而来,泰国政府抛出的美元都被索罗斯吃下,泰国的外汇储备迅速被掏空。然而市场上的美元挤兑还在继续, 泰国政府已然无力托市,被迫放弃固定汇率制度。市场踩踏接踵而至,泰铢汇率一落千丈。
资本大鳄在此时,只需要将手中一部分美元按照极为高的汇率兑换成泰铢,即可归还当初借来的部分,剩下的皆为狙击所得。(假设美元泰铢兑换比例为1:30,在狙击之初借来30泰铢,换成了1美元,待泰铢汇率大跌到1:100,只需要把0.3美元换成30泰铢用于归还当初的借款,剩下的0.7美元即为收益)
靠着这种方法,索罗斯在泰国印尼累计赚了100亿美金。而泰印两国外汇储备化为乌有,汇率体系崩坏,国家财富巨幅缩水。
2、香港阻击索罗斯
趁着泰国印尼扫货经验的热乎劲,索罗斯在1997-1998年多次用同样手法攻击香港汇率, 港府为了应对国际炒家攻击,时任金管局局长的任志刚想了一个办法:作为外汇自由的地区我不能阻止你自由兑换货币,但是港元是你借来的,你想来借,我就提高利率,增加你的成本。
这招被大家戏称为“任一招”,有用,但是马上被极富经验同时深刻理解香港牵一发动全身金融体系的索罗斯抓到了漏洞:利率升高必然引发股市下跌,那么我攻击外汇的同时,做空恒指期货,不单要掏空香港的外汇储备,顺便结果了港股。
特首董建华艰难作出决定:保卫联系汇率制度,保卫香港外汇自由,动用全部外汇储备进行决战。在决定动用外汇入市干预之前,董建华曾秘密上北京请示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而早在1998年3月19日,新任总理朱镕基在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庄严表态:“万一特区需要中央帮助,只要特区政府向中央提出要求,中央将不惜一切代价维护香港的繁荣稳定,保护它的联系汇率制度。”
当时香港外汇储备930亿美元,位列全球第三,仅次于日本、中国;中国大陆1280亿美元,作为后备部队。当年8月大决战,香港政府天量资金正面迎战国际炒家,最终维护了汇率和金融市场稳定,捍卫了联系汇率制度,保住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同时也避免许多企业破产、银行倒闭,对防止金融危机在世界范围内蔓延也起到关键作用。国际社会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
六、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抗压能力
正如香港金管局声明“40年以来经历过多次经济周期”,及汇丰全球外汇主管“我们以前也遇到过这种情况。”所言,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经历了1987年股灾、1992年欧洲汇率机制风暴、1994年墨西哥货币危机、97/98年亚洲金融危机,重重挑战之下仍然稳如磐石。其背后是得益于其强大的外汇储备。
在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香港的外汇储备居于世界第三位,当时日本第一、中国大陆第二。
而在当下,香港四月底外汇储备资产为4657亿美元(世界排名可以排到第六位),中国大陆以3.2万亿排名第一,两者合计是第二位日本的2.64倍(日本1.386万亿),占全球前十外汇储备总量的40%。
香港自身、中国大陆强大的外汇储备,保证了港币强大的抵御风险能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