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产问题
只要做农产品期货的,在生长期,肯定都关注天气,要不怎么炒作减产呢。农产品的产量一个是看种植面积,一个是看单产,单产主要是看天吃饭了,尤其是农业科技化水平发达的国家,天气可能导致单产波动比较大。
重要提示:做期货时间长了,手续费也是一笔不容忽视的交易成本,新开户无条件手续费加一分,最高交返93%,能降低成本
种植面积主要看种植利润和种植意向,咱们国内好像没有这方面的报告,不像 udsa 每年 3 月 31 日出各个农产品的种植意向报告,然后 6 月底再出一个种植面积报告。
所以,农产品供应端的炒作,基本上就是关于种植面积和单产的炒作了,种植面积就看 usda 的报告,国内品种那你得自己去调研,看看今年种植面积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
单产的炒作就看天气了,usda 每年 6-10 月的报告会不断调整单产、产量、库存等各种数据,咱们国家 casde 好像都没人看,都是两眼一抹黑,靠调研团去争夺减产情况的话语权。
天气是一方面的,并不是说发生了某个天气或者减产了,就去做多,还得看价格情况,如果这个品种本来价格就很高了,再有个天气问题,估计也很难炒的更高了。
如果这个品种本来过剩,库存很高,突然来了个大减产,这种的我喜欢。因为过剩且高库存的时候,价格都在历史低位,这个时候做多的盈亏比很高,哪怕涨不动,它也跌不了多少。
炒作规律
历史情况的炒作,都是剧本的反转,本来是一个过剩的品种,突然大减产了,但是刚开始很多人不相信,甚至还有在继续套保的,结果盘面拉着拉着,市场开始越来越相信减产了,减产逐渐达成了共识。
后面可能一些看空的都开始反手了,这个时候伴随着库存去化也非常快,可能有投机因素在里面,买涨不买跌,中游越涨拿货越积极,库存去的越快。
至于国家搞兴修水利各种工程呢,可能有表象的原因,可能也有更深的原因,总的来说,还是为了刺激国内的经济。毕竟我们受到国外各种制裁,然后股市也各种跌,国内情绪上比较悲观,刺激一下经济,提振一下信心。
关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炒作,只要你做过农产品期货,尤其是外盘定价的品种,基本上没有不知道的,隔几年就炒一波,这次炒这个品种,下次炒那个品种。农产品最怕什么呢,最怕的是干旱,尤其是在生长期,干旱通常容易导致农产品减产幅度较大。
所以,你就搞清楚,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会导致哪里干旱,哪里的品种就容易炒作。厄尔尼诺现象一般容易导致太平洋靠近南北美洲那边雨水较多,然后澳大利亚、东南亚那边干旱,棕榈油有时候容易借此炒作一波。
棕榈的价格也挺有周期性的,但是厄尔尼诺对棕榈产量的影响不是体现在当期的,因为棕榈的生长周期比较长,所以厄尔尼诺的影响都是滞后好长好几个月。
从历史情况来看,棕榈的炒作,都是供需两边一起发力的,供应端是因为厄尔尼诺导致的减产效应,需求端就是生物柴油政策,两个一起来,再配合 MPOB 每个月出报告数据,价格就一路狂飙。
以前橡胶也炒作过,不过现在这个橡胶感觉对任何利多炒作都失去了弹性,没有那种持续性的行情,稍微涨起来,就被拍下来了,这些年不管什么天气也炒不起来了。
另外,白糖有时候也容易炒作,尤其是东南亚和印度的产量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毕竟甘蔗也怕干旱,但是白糖我做得不对,这个品种不是那么熟悉。
拉尼娜现象容易导致南北美洲那里干旱,历史上好多次大豆豆粕这些的行情都是因为这个导致的,历史上几十年一遇的大干旱,你做过豆粕就知道了,都是因为这个,再加上 usda 的报告打配合,国内豆粕价格都给干上天。
有时候先炒作南美减产,阿根廷农业水平有点弱,天气一不好,就特别容易减产,南美的减产一般对 05 合约豆粕影响比较大,当然 09 也跟随 05 上涨。后面有时候接力炒北美减产,那 09 就飞的更高了。
当然,干旱主要是怕出生在农产品的生长期内,在收获的时候不是那么怕,收获的时候怕连续大雨,可能影响收获的进度,甚至可能有的还弃收了。
有时候资金要炒作,天气也不干旱,你觉得粕 09 没行情了,结果人家换套路了,说连续下大雨,影响收获,照样给你拉起来,这种情况过去都有过。
关于天气这个东西,确实对农产品的产量有影响,但是有多大影响呢,得看资金的共识。在最终定产之前,大家都是猜,udsa 也经常高估减产的幅度,把价格炒高了,豆子卖完了,再重新修正数据。
调研问题
国内那些调研的不也一样吗,不同调研团去结论也不一样,关键还是要看盘面资金对减产形成什么样的共识。
打个比方,我是个农民,无论是果农也好,还是枣农也好,假设今年天气不好了,对产量有影响了。所以我的核心利益诉求是枣子卖个高价格。
当别人一波又一波来调研了,假设真正减产幅度是 10%,我可能出于被同情或者出于谋求卖个高价的心里,我就跟调研团说,今年太惨了,减产 30%。
那么这个调研团呢,也很有意思,一帮人多单已经进去了,想炒高,等他们调研过后,各个群里就开始变成了今年减产 50% 了,因为减产幅度越大,对他们越有利。
另一帮调研团呢,做了空单,听了我说今年减产 30% 之后呢,回去就说今年减产不及预期,只减产 5%,因为减产不及预期对他们有利。
作为农民的我呢,看到了第一帮调研团在网络上媒体上鼓吹的减产 50%,我心里特别高兴,这样可以卖更高了,他们比我还狠还能炒作呢。
当我看到第二帮调研团在网络上媒体上鼓吹减产只有 5%,我那个气啊,这都什么玩意儿啊,这帮人太坏了,以后老子再也不让他们来调研了,拒绝这帮兔崽子来调研情况。
所以呢,盘面怎么走,这个看资金的共识,不要执着于 50% 还是 5%,就连 usda 都数据造假,后面再调整,何况国内这些自身已经把单子做进去了都调研团呢,屁股决定脑袋,立场决定观点,华尔街没有新鲜事,不都这样搞的吗。
因此,我并不是很执着于调研结果,说是减产了多少比例。我就随便听一下就行了,不会对这个减产幅度有任何期待。
因为事实有很多种,有事实一,有事实二,有事实三。减产可能只是事实一,但是还有事实二和事实三,我更要关注一下盘面的资金共识究竟站哪个事实。
关于减产这个事情,虽然我们也去做减产的逻辑,但是你也不要入戏太深。
大概率事件
虽然说,炒作天气减产这个事情,通常是小概率事件。但是一个农产品,连续好多年都不减产,甚至丰产,这个时候它的结转库存一定很高,价格一定是压的很低,我喜欢去赌它下一年可能发减产,我天气都懒得看,这个概率问题。
假设某个农产品每年减产的概率是 5%,算是小概率事件吧。但是拉长时间来看,这个农产品未来某一年发生减产是必然事件,100% 会发生减产。怎么去赌它减产呢,就需要把小概率事件变成大概率事件,然后找到盈亏比极佳的位置,提前进去埋伏。
今年减产的概率 5%,结果今年没减产,明年又没减产,后年又没减产,大后年还是没减产。虽然每一年减产的概率只有 5%,但是连续好多年都不减产的概率绝不是 95%,而是一路下跌,从而使得连续多年不减产变成小概率事件,而后面某一年减产的概率会逐渐增大。
减产概率是 5%,连续 14 年的话,第 14 年减产的概率就是 95%,因为过去连续 13 年都没减产,这个时候你赌第 14 年减产的概率就不是最初的 5%,而是 95%,这个利用数据去求导一下就能算出来。
所以呢,你去看那些农产品,连续好几年都没有减产甚至丰产,它一定是库存比较高,价格比较低,价格越低,潜在的盈亏比越大。你就去找这样的农产品:价格低位+连续多年没有减产。
这个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一个道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每个人从河边走一次湿鞋的概率很低,但是同一个人经常在河边走,他湿鞋的概率是 100%。
我上面提到的那种方法其实在群里都说过了,也有人用这种方法做到过豆粕的行情。至于那些报告也好,天气也好,都是无形之后配合你的,用而不执,你知道那些数据、信息都是辅助你的,但是不要去执着那些。
你真正值得高兴的是,知道自己赌对了什么,在别人看似小概率事情的情况下,而在你眼中是大概率事件,同时你入场的盈亏比也很好。后面的炒作,就交给其他人干就行了,你也不用去调研,当然你想出去玩玩也可以去的。
现在国内有些不好的风气,自从调研团越来越多之后,有的农产品年年都减产,就变成了减产成为大概率事件,不减产成为小概率事件。结果年年减产,价格就是上不去。
所以,你就知道,那些调研的干嘛的,就那么回事,出去玩玩,涨涨见识也可以,但是不要入戏太深,有很多人因为调研而亏损惨重。
今天有朋友早晨给我发了一段话:太细有细的好处,但是太细,格局一定不够大。如果一个交易员能粗能细,细的时候,明察秋毫,履霜而知坚冰至。粗的时候,能够海纳百川,腹中有天地,看大格局。那才是大境界。
这个农产品就是这样,连续 N 年都不减产,库存高企,价格低位,老子就要赌它今年减产,这个是粗。至于后面价格起来了,真的减产了,究竟是减产多少,库存去化多少,这些细的东西都懒得看,就看盘面资金共识。
此外,过去做农产品成功的大佬说,农产品减产就是一年的行情,这个不完全是对的。得看是刚需农产品,还是非刚需。就苹果、红枣这种的都是非刚需,而豆粕这种的算是刚需了。
所以,很多人做国内品种的时候,上来就炒作减产,然后各种调研团造势,然后再继续炒走一年的行情,结果往往在抢收定产之后,价格就直接跌回去了,很多相信农产品减产就是走一年的行情的人,就高位套牢了,这也是不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