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工股份有十年十倍潜力吗
大家好,我是市值蜗牛,专注于十年十倍潜力公司研究。
结合神工股份近期情况,我们来分析下公司是否具有十年十倍发展潜力,以下以问题形式展开讨论:
一、公司所处行业赛道需求是否广阔?
神工股份主要做半导体级单晶硅材料,具体产品包括大直径硅材料、硅零部件及轻掺硅片三种,其中对收入形成贡献的主要是大直径硅材料,硅零部件出货量今年增加较快,但仍比重较低,轻掺硅片只有小批量出货。根据2022年年报,公司总收入5.39亿,其中大直径硅材料4.76亿,占比88%;硅零部件0.26亿,占比约5%;剩余为其他收入。
总体上,公司所处行业赛道为半导体材料,根据“半导体产业纵横”数据,目前,我国(含台湾地区)已是全球半导体材料的主要市场,约在全球市场份额的45%。
未来,我国半导体材料需求增长逻辑一个是周期反转、另一个是国产替代。先看周期反转,结论是时间到了,但下游应用尚未跟上。从历史经验看,全球半导体行业每4-5年会经历一轮完整的周期。从谷到峰的上行周期通常是1~3年,从峰到谷的下行周期通常1~2年。最近这一轮完整周期的启动是从2019年中开始,至今已有4年多,下行期也近18个月,从时间维度看,已至底部区域,并有开始上行迹象。
目前,全球半导体月销售额同比下降幅度已趋势性收窄,但还是在下降,并未增长。这是因为,下游半导体应用并未出现显著增长需求,无论是手机、可穿戴设备、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对需求的提振效应还不明显,但趋势可不挡,我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下一波半导体上行周期一定会到来!
再说国产替代,目前,有数据说中国半导体材料国产化率大约只有15%,未来替代空间很大。虽然国家对芯片半导体自主可控技术研发空前支持,但我个人对国产替代的逻辑持中立看法。试想,空调国产替代、家电国产替代,难道是国家强制替代吗?非也,那是因为我家的产品物更美、价更廉!但如果我们的产品没有竞争力,或压根生产不出来替代产品,怎么替代?能强制替代吗?我想恐怕是不能。我想说的是,国产替代将更是一个市场化自然竞争的过程,而不宜对政策强制做过多期待!
通过以上分析,大概可以得出结论:神工股份所处行业赛道目前需求低迷,但已处于低谷区域,随时可能向上反转;国家政策对芯片半导体自主可控技术研发空前支持,神工股份所处行业赛道需求空间广阔。
二、公司的产品竞争力如何?是否有“厚厚的雪”?
一看团队,潘连胜博士是公司创始人,自公司创始任总经理。潘总是日本早稻田大学材料科学专业工学博士,曾在航天部第三研究院、东京三和、日本东芝等多家公司任工程师、研究员。在半导体材料行业具有多年工作经验,掌握技术Know-how。
二看技术研发,2022年研发投入3937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7.3%,这个研发强度低于医药、高于一般制造业。从技术能力看,公司的第一大核心技术是大直径单晶硅无尾制造技术,可节省原材料成本、缩短生产时间。此外,公司所拥有的无磁场大直径单晶硅制造技术、固液共存界面控制技术、热场尺寸优化工艺等技术可有效降低产品的单位生产成本,提高了良品率和参数一致性水平。
公司目前新拓展硅零部件和轻掺硅片产品,也都聚焦技术难度较大的细分领域。
三看客户,公司大直径硅材料产品的主要客户包括日本三菱材料、韩国SK化学、日本CoorsTek、韩国Hana等知名企业,公司的硅零部件产品已经进入长江存储、福建晋华等中国领先的本土存储类集成电路制造厂商供应链,公司的轻掺硅片业务已经在国内主流集成电路制造厂(推测为中芯国际)认证。
四看毛利率,公司大直径硅材料16英寸以下毛利率超过50%,16英寸以上毛利率超过70%,总体毛利率超过60%,这一毛利率高于国内竞争对手有研硅,其同类产品的毛利率水平不足50%。
通过以上分析,可得出结论:神工股份目前产品竞争力较强,但应该主要是潘连胜博士团队前期积累的技术沉淀形成,公司目前研发投入略显不足,想持续保持产品的竞争力,应招揽高端人才,加强研发,抢占技术制高点。
三、从十年维度算算公司发展的空间有多大?
先看未来3年视角:
首先是大直径硅材料业务,目前是500吨/年的产能,公司计划扩张到900吨/年,预计未来3年足以完成全部达成。公司目前产能对应的收入约4.8亿,900吨满产后预计形成收入8.5亿。该部分毛利率60%,预计净利率40%,即贡献净利润3.4亿元。
其次是硅零部件业务,2023年预计形成5000万收入,2024年、2025年、2026年预计收入达到1亿元、1.5亿元、2亿元。该部分毛利率预计为20%,净利率10%,三年后可贡献净利润2000万。
再次是硅片业务,公司产能为15万片/月,180万片/年,三年内满产问题不大,粗略测算,满产后预计可形成销售收入约2亿元,该部分毛利率预计为25%,净利率预计为15%,三年后可贡献净利润3000万。
因此,三年后,粗略预计公司净利润水平在3.9亿元。
未来三年,简单地说,就是大直径硅材料业务规模将实现翻番。硅零部件业务和硅片业务站稳根基。整体实现盈利翻倍是大概率事件!
之后,预计大直径硅材料业务仍将保持稳健增长,而硅零部件业务和硅片业务将保持快速增长。公司要想实现十年十倍,年均增速要达到26%,从公司收入和利润的角度来说比较困难,比较合理的情况是,第一个三年收入由5亿增长到12亿,对应年均复合增速34%;第二个三年增长到20亿,对应年均复合增速18%;最后四年增长到30亿,对应年均复合增速11%,即10年6倍。
但必须考虑的是,神工股份所在的半导体产业是一个典型的周期性行业,周期股具有盈利和估值的双重放大效应,因此,有可能在这波上行期(如两三年内),神工的收入就冲到了20亿乃至更高,市值就实现3倍5倍的增长。这是投资周期股的魅力!当然,一切都有代价,半导体行业周期主升期什么时候来临,神工股份的再次辉煌什么时候呈现,在时间上并不可知!各位朋友万万要切记。
四、神工股份近期情况如何?
两个字,不好,甚至说非常不好!主要与行业处于周期低谷有关。2023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7883万元,同比大幅下降70%,其中第一季度收入5213万元,第二季度收入2670万元;归母净利润亏损2370万元!至少第二季度数据反映下行还未见底。
对比邻居大哥有研硅的情况,有研硅2023年上半年营业收入5.3亿元,同比下降14%,其中第一季度收入2.6亿元,第二季度收入2.7亿元;归母净利润1.6亿元,同比下降12%。总体情况远好于神工股份。神工股份给出的解释是有研硅(大直径硅材料)主要是美国客户,而神工主要是日韩客户,所以结果有差异。这个解释我不认同,行业下行是整体性的,为什么人家影响小,你影响这么大,只能说明你的客户结构、客户粘性存在些问题,渠道上功力不够,需要自省。
另外,公司规模小,业务单一,财务表现比较脆弱,也是重要原因。
2023年公司半年报表现出的仅有的亮点当属硅零部件业务了,公司表示,硅零部件产品收入显著提升并已经大幅超过2022年全年水平。公司没有披露具体数据,我预计全年有望实现5000万左右的收入。
五、投资神工股份需要注意的风险隐患?
一是周期性波动,无论是业绩,还是股价,都逃不掉,精准踩点十分困难,甚至不太可能。
二是规模小,业务单一,财务脆弱,这点上文已经说明,不过神工股份已在发展硅零部件和硅片业务,我认为方向是正确的,关键是能否抢占技术制高点,别沦为二流替补队员。
三是竞争内卷,有人说,国产替代的尽头是竞争内卷,我觉得很有道理,半导体材料也不是没可能。好在现在还在国产替代进行时,还在神工还在追求技术制高点。
全文结论:
我国是全球半导体材料主要市场,行业目前处于周期低谷,反转在即,
未来受益自主可控政策支持,需求空间广阔。神工股份在创始人潘连胜博士带领下,打造的产品竞争力较强,但研发投入略显不足,需要加强。未来,在大直径硅材料、硅零部件、轻掺硅片三轮驱动下,公司业绩有望迎来强劲增长,但十年十倍困难,不过,在周期上行阶段,公司业绩及估值可能被放大,短期实现超预期涨幅。但周期股时点把握难,不喜欢刺激的投资者还应谨慎决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