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股票投资

物价上涨指数分析(物价终于开始涨了)

盘旋在通缩阴影下的物价,终于有了回暖的迹象。

 

统计局公布了八月份的CPI,如预期般转为正值,同比上涨0.1%,环比上涨0.3%。

 

CPI是消费者物价指数,就是终端消费商品的价格走势,与之对应的是工业半成品原材料价格PPI。

 

如果你对八月份的物价指数没什么概念,那就对比一下前面的数据:

 

四月份0.1%,五月份0.2%,六月份0%,七月份转为负值-0.3%。

 

之前的几个月,相信你没少看到陷入通缩、资产负债表衰退这样的名词。

 

我们就在通缩的阴影中度过了小半年,官方也一再安抚大家:这不是通缩。

 

我在以前的直播和随笔中说过,八月份物价转正是大概率事件,虽然有技术层面的因素(去年基数低),但很可能拐点也就此确立——拐点通常就是由技术面和基本面共同促成的。

 

就像秋天天气转冷的拐点,通常就是由一场秋雨确立的。

 

接下来物价会怎么走?会有大幅的反弹吗?

 

我认为幅度不会太大,总体仍然会维持低通胀格局,但到明年初可能上升到接近1%的水平。

 

物价反弹究竟意味着什么?是否意味着需求的回暖?

 

2

 

物价一直是一个敏感话题,围绕着物价的争议很多,但其实多数人没有搞明白它究竟意味着什么。

 

一听到物价上涨了,很多人开始产生通胀焦虑,认为手里的钱又被稀释了。

 

一听到物价下跌了,又听说通缩对经济的危害更大,于是悲从中来。

 

涨也不是,跌也不是,到底要怎样…

 

嗯,理想的答案是温和上涨,不高不低2%的水平。这几乎是所有主流经济学家所建议的数字。

 

但是大家要理解,这只是一个简单粗暴的表面答案。

 

深层的逻辑,是要看什么引起的通胀。

 

也就是说,通胀的原因比通胀本身更为根本。

 

如果原因是民营经济繁荣、市场需求旺盛、经济周期上行、大家对未来充满信心,敢于扩张,那么这种情况下,也可能把通胀提高到2%以上甚至更高的位置,但是这种“高通胀”并没有什么害处,实体经济本身的繁荣也一定会增加大家的收入,实际上这种状况下的通胀恰恰是大家收入增加而“买”出来的。

 

这是繁荣的一种具体表现。

 

但是,如果实体经济本身萎靡不振,信心不足,却靠着货币手段来促升通胀,那么这种通胀,即便是正好到达2%的理想值,也不是什么好事。

 

所以看通胀不能只看表面数字,而要看他后面的逻辑,才能判断是属于良性还是恶性。

 

3

 

那现在通胀回升,是好还是不好呢?

 

当然是一个好的信号。

 

因为,它体现了中短期经济周期见底的概率。

 

至于长期,这些指标和货币层面的手段都不能改变什么,长期有长期的决定性因素。

 

放在一年这样的时间跨度,物价转升是一个良性信号。

 

虽然八月份CPI回升,有技术性因素,但我认为它也是能够同时体现需求回暖这部分因素的——归根结底,价格都是由需求拉动的。

 

不过,并不能主观想象为后面会来一个强劲的上升。

 

如果后面的反弹很弱(这个反弹包括各个方面,既包括物价指数,也包括资本市场,也包括房价),那么在这一波需求回暖结束之后可能会迎来更严峻的下降。

 

所以后面的反弹力度还需要观察。

 

另外, PPI也出现了环比上涨、同比降幅收窄的情况——同比虽然还是负值,但负的越来越少了。

 

PPI的回升通常反映以制造业为主的企业的盈利有所好转,同时,也通常反映了库存周期的切换——主动去库存接近尾声。

 

主动去库存,就是在市场需求低迷时期,企业积压了大量库存,正不得不降价销售呢,哪里还会采购大量中间产品和原材料搞生产呢?所以P P I就会比较低迷。

 

而市场需求恢复之后,主动去库存也就结束了,就进入了被动去库存阶段——也就是说,原来的库存消化的差不多了,而现在市场需求增加又继续消耗原来的库存,这种消耗是被动的,同时伴随着价格的上涨。

 

这一点和我们以前的判断基本一致。

 

回顾历史,每一次PPI探底回升过程中,股市都会出现一些行情。

 

逻辑也很简单,因为企业的盈利开始改善了。

 

4

 

当然,一些人可能认为是PPI上涨推动CPI上涨。

 

这个看法是有问题的,逻辑搞颠倒了。以前我专门有文章解释过这个问题,这里就不再多讲。

 

和CPI和PPI指数回升相印证的,是八月PMI当中的新订单指数。七月份和八月份的新订单指数都明显回到了荣枯线以上,同时呢,出口订单又持续萎缩,这表明,新订单增长主要是靠国内需求的增长。

 

这就和物价指数对应起来了。

 

接下来我们还可以观察进口,看看进口额是否有所回升。

 

可能多数人更注重出口额,认为这个能拉动GDP。但观察国内经济状态,进口额更有效。

 

八月的进口虽然仍在下降,但是速度企稳了。

 

我们会继续观察接下来的表现,以进一步佐证对经济周期的判断。

 

不过要记住一点:这篇文章所写的仅限于一年时间跨度的经济周期,而没有谈及三五年以及更长跨度的趋势。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