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我老家的县城,说熟悉吧,也熟悉,毕竟在那里上了三年高中,每年过年也都回去;说不熟悉,也不熟悉,因为我连当地最有名的广场——发明家广场都没去过。
以前我还以为我们县城挺大的,毕竟人口十年前就超过百万了,行政级别从我出生开始就是县级市了。今年过年回家,我才突然意识到,我们县城和中国大部分县城差不多,真的挺小的。回家那天我从“进城”的东北部开始导航到西南边,地图显示才5公里,后面几天我也陆陆续续去了几个地方,发现以前觉得挺远的地方,一导航都是两三公里的距离,我才意识到我们县城真的挺小的。
我走过全国很多县城,我觉得我们老家的县城基本上可以代表了全国大部分县城的现状,尤其是商业生态。
最近几年各个企业都在讲市场下沉,今天我想借这个机会聊聊下沉市场的商业。
1、山寨不山寨不重要,活下去最重要
记得我上高中的时候,县城的中心地段突然开了一家“大卖场”,取名家福乐(那时候我还不知道有家乐福),一到周末我们就喜欢去逛逛,那生意好的不得了。没两年,在它旁边又开了一个步步高,那时正是步步高如日中天的时候,步步高打败一个“山寨”超市,毫无悬念,很快这个卖场就开不下去了。
后来我也离开了老家,每年过年回家也是直接到了乡下,县城很少停留,我以为这个超市会消失了。没想到,后来它改了个名字,叫“佳福乐”,改变了以前的大卖场模式,变成了社区生活超市,如今活的非常滋润,去年年底新开的门店已经是第二十家门店了。虽然是社区超市,但该有的品类也都有,面积也有三五百平,在一个这么小的县城,能开出这么多门店,着实震惊了我。
而当初把它拉下神坛的步步高,如今自己也跌落了神坛。
现在信息这么发达,大家的认知水平也都提高了,我相信我们县城的大部分人也都知道它是山寨了国际大牌家乐福,但又有什么关系呢,如今家乐福都“败走”湖南了,它的山寨版“家福乐”却在湖南的一个小县城开出了20家店。
老百姓并不关心它是不是山寨,只知道它商品丰富,价格便宜,就在家门口,而且开了20年,它就是当地的超市老大,有什么不放心的。
为什么在家乐福、沃尔玛、大润发、步步高这些超市巨头亏的亏,关的关,走的走,这么一个看似“日落西山”的夕阳行业,本地连锁超市却能活的很滋润呢?
这就是小县城特有的生意经。在管理水平,供应链谈判,信息化程度等等,各方面,一个小县城的小企业,和这些巨头都没法比,但是,这些巨头一到下面,很多优势就不复存在了。反而是在当地的企业,在成本管理和营销机制上更加灵活,更能适应市场的发展。
2、大不大牌不重要,优质低价才是王道,做大了,没品牌也成了名牌
在服装领域,我们县城和全国大部分县城一样,商业步行街上开满了大东、快鱼、三福、森马、特步、鸿星尔克、海澜之家等耳熟能详的品牌,但是,生意最好的确是一个名叫“迪恩”的鞋服综合店。你不好说它是衣服店还是鞋子店,它面积很大,上下两层,从衣服到鞋子都有,大家买衣服都是推购物车,它更像一个服装超市。2000年左右它就开了第一家店,到现在已经有四家连锁店,而且全部开在核心商圈十字路口的两条街上,方圆不到500米,整体面积超过2万平。
可以说,它的模式颠覆了我们在高线城市做生意的很多理论。例如,定位要清晰,目标客户群要明确,要知名品牌,它一个都不符合。但它生意就是好,而且好了几十年。(我没有它的经营数据,但是县城的一个小企业,人家的生意逻辑很简单,持续开店的唯一理由就是赚钱了,不会像大品牌那样赔本赚吆喝,为了品牌影响力,为了估值,可以亏本开店)
他们家为什么生意好?很简单,质优价廉。产品上,他们家商品特别丰富,你全身从衣服到鞋子,从里面到外面的,你都能找到合适的,从小孩到老人,也都能满足你;价格上,它的大部分单品都是两位数,十几块的衣服也有;逼格上,品质上也还过得去,它还贴了一个“迪恩”的吊牌,显得很正规;形象上,好地段,大门头,装修明亮,陈列规范,明码标价,和其他品牌专卖店一样,给人可靠的感觉。
3、服务到,实惠到,口碑到,生意自然好
这要说到我们村的一个案例。我们村有个年轻人,退伍回来就成了无业游民,好在他爸给他留了个小卖部,但生意一直不好,因为村里已经有两家做了很久的超市,大家买东西基本都在另外两家买。他这个人没什么文化,也没做过生意,但就是年轻,活跃,和谁都能开几句玩笑,大家都叫他“怪宝”。
他接了这个店,店里没怎么管,货乱堆,反正没什么形象,更别谈什么陈列了,谁要东西了,他直接给送到家去,不要了也可以退回来,价格比别人家便宜那么一点点。这还不是他做大做强的关键,他把生意做大的关键,就是他把村里的各种宴席所需的商品给承包了。只要是谁家要办酒席,他是第一个到的,帮忙请客,帮忙借桌椅板凳,帮忙请人做事,自然就把他的货带进去了,本来他的货就比别家的便宜。商品他包送包退,事情他帮你忙前忙后,价格还便宜,对主家来说,完全没有任何拒绝的理由,大家都乐意让他张罗。
慢慢的都形成了潜规则了,只要是谁家办酒席,都是他承包了,最近几年,我听我爸讲,他不只是承包了我们村的酒席,他的生意还做到了周边几个村,甚至连镇上也渗透了,要知道镇上都要集市了,跟我们村也没什么人情往来了,真正可以说是声名远播啊!
我不知道他能赚多少钱,反正我只知道他一到年底,平均每天都要供3-4家的全部酒席用品,包括一次性用品,酒水饮料,调料和部分食材,有些还是全部食材都包给他了,别人家我不知道,我家办过一次就是他包圆的,我家的酒席在村里基本上是属于规模最小的了,反正最后跟他结账就接近2万块了。所以保守估计他在年底那一两个月,每天的流水都在10万左右了。
下沉市场的服务和大城市的服务完全是两码事。大城市讲究的标准化,规范化,价值感,小地方的服务讲究的是实惠、贴心、周到、人情。
4、私域的天堂
当我们各个品牌天天喊私域流量,私域运营的时候,下沉市场已经把私域玩的很溜了。大品牌在大城市玩私域,又是系统,又是模型,又是宣讲,又是考核的,搞的热火朝天,投入巨大,最后能做的好的,寥寥无几。
下沉市场的私域,没有那么高大上,也没有逼着去做,就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其实也很简单,就是抓住身边的每一个人,认识了就加个微信,开店的就会把你拉到群里,每天没事就是发商品信息,促销信息,因为圈子很小,店长即老板,都有决策权。我姐之前在一个母婴店上班,就是这样的,和客户都处成了朋友,有什么信息,有什么事情都是在群里沟通,没有那么多套路,都是自然而然的。
去年她来长沙学了几个月的烘焙,现在她就在自己家做蛋糕,朋友圈发广告,一个月也能做个十几二十单的。
除了上面我想到的几个典型的案例,在下沉市场,还有很多很有意思的特征,都值得深入研究。
结合我对下沉市场的观察,我也想给想进入下沉市场的企业一点小小的建议:
1、归零心态,从头开始,当地事,当地办。比较典型的场景就是,如果你是要开店,一定不能自己派人直接干,而是要找在当地干了很多年,有资源并且有相同理念的人去合作。很多企业一根筋,对自己在一二线城市的成功经验过分自信,直接把在一二线城市的经验直接复制到三四线城市,结果往往很不理想。最后还想不明白自己失败在哪?只能怪小地方的人不懂规矩,太草莽。
2、因地制宜,充分授权,算好账,选好人。别看县城都差不多,但其实每个县城都不一样,千域千面,一刀切的政策或者一刀切的做法,肯定做不好下沉市场。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大品牌一到下沉市场就水土不服的原因,其实我也理解,他们不可能有那么多精力去照顾到每一个县城,但不这么做,又做不好。这里有个很好的方法,那就是划小经营单元,例如以省为中心,要作为一个独立的经营体,对经营结果负责,同时也要给予他们充分的自主经营权,公司要做的就是算好账,选对人就行了。
3、懂人性,通人情,低价格,高效率。价格不是唯一的出路,但是价格确实是下沉市场特别关注的一个点,其实很多东西,在县城的价格比在大城市还贵,所以做下沉市场,并不需要一味的低价,而是要想方设法让消费者切切实实的感受到实惠,例如同类型的产品,你就是比竞品便宜一些,例如同样的产品,你比网上价格还便宜,等等,方法肯定有很多种,去走访,去观察,看看当地流行的,能接受的,什么样的方式最好,就用什么方式。不要嫌弃过时,不要觉得LOW,总是什么方法好使就用什么。
下沉市场这几年很火,大家都盯着这个市场,也都在想办法下沉,往往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兜兜转转会发现,活得好的还是那些品牌,本土势力不退反进。都说下沉市场水很深,但又有多少是真正认真做了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