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货币的职能
1.价值尺度
将金假设为货币商品,是一种为商品提供表现价值的材料,把商品表现为一定的金量,金作为价值尺度的职能,并因为作为等价商品的职能成为了货币。在这里我们需要搞清楚,并非因为有了货币,商品的价值才可以相互比较,与此相反是因为商品原本就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本身就可以比较,货币只是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来作为价值的尺度。
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只是表现价值,因此并不需要商品的价值,因此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即可。金(或铜、银)作为货币发挥价值尺度的作用,其重量则作为价格标准,把其重量标准固定下来,作为价格的单位,金价值的变动不会影响其作为价格标准的职能,即1公斤的金永远等于1000克的金,金的价格波动会导致价格与价值的不一致,但观念上的货币(价值尺度)并不会影响他的流通。
2.流通手段
(1)商品的形态变化
货币的流通手段是由商品的形态变化而产生的,货币流通只是商品流通的反应。商品交换是将对自己没有使用价值的商品交换到对他人有使用价值的人手中。从形态上来看完成从商品-货币-商品的过程,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当有需求的人用货币购买商品,提供该商品的人就能获取到货币。从流通形态上,不再是以物易物,而是以货币作为商品流通的中介。
(2)货币的流通
货币的流通,在一次次重复的过程商品交换中,变换着位置,执行流通手段的货币总量,由商品世界的价格总额以及货币流通速度决定(价格总额取决于商品数量及商品价格)。由此引出一个概念,流通手段量决定于流通商品的价格总额和商品形态变化的平均速度,流通的货币或货币材料的量决定于货币本身的价值。
(3)铸币、价值符号
国家承担了制造货币的任务,负责铸造货币。即使像纸币这种没有什么价值的东西,也可以用来代替金来执行铸币的职能。
3.货币
(1)货币贮藏
货币贮藏的职能随着商品流通的发展而发展。商品流通初期,人们生产的使用价值,在满足了自己的直接需要后还有剩余的时候,可以把它拿出去换取货币。于是,金银就成为社会多余财富的象征。商品生产进一步发展,情况就发生变化。每个商品生产者都必须贮藏货币,以便能随时购买他所需要的东西。这时候,求金欲望就产生了。
(2)支付手段
随着商品流通的发展,商品的让渡商品价格的实现在时间上分离开来的矛盾也随之发展。货币也就取得了支付手段的职能。先购买商品,后对商品支付,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引起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信用货币。
(3)世界货币
货币一旦越出国内流通领域,便失去了在这一领域内获得的价格标准、铸币、辅币和价值符号等地方形式,又恢复原来的贵金属块的形式。早期的世界货币,必须是真实的金或银。(随着国际贸易和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货币体系逐渐形成,一些货币开始作为储蓄货币)
4.货币转化为资本
先前我们说过,商品的流通形式是商品-货币-商品;而资本却有不同的特点,它的流通形式是货币-商品-货币,即购买商品是为了卖出换成货币,而过程中的增值额就叫剩余价值。
5.劳动力的买和卖
货币所有者在市场上找到了这种特殊商品,这就是劳动能力或劳动力。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在流通中,劳动者和资本家,分别以劳动力的卖者和买者的身份发生关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