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股票投资

出售外汇减少货币供给(开放经济下的货币均衡)

对外收支与总供求

支出法下,国内生产总值GDP为:

GDP=C+I+(X-M)

用国民总收入和可支配国民总收入(GNI)、来自国外要素净收入(Yf)三个指标来描述总量:

GNI=GDP+Yf= C+I+(X-M+Yf)

GNDI是可供居民最终消费和储蓄之用的总收入,为GNI加上从国外收到的经常转移净额(TR),而( X-M+Yf+TR)为经常项目收支差额(CAB):

GNDI=GNI+TR=C+I+(X-M+Yf+TR)=C+I+CAB

S-I=CAB

对一个开放经济,整个经济的储蓄与投资差额是经常账户差额。当投资不足,国内储蓄大于投资时,国际收支经常账户是顺差,资金由国内流向国外;反之,当投资大于储蓄时,经常账户出现逆差,资金由国外流向国内。若出现经常账户逆差,必须通过净资金流入或动用储备来弥补。

而经常账户差额(CAB)与资本和金融交易差额(CFA)之和就是国际收支账户的总体差额,等于一国官方净储备的变化(△NFA):

CAB+CFA-△NFA=0

如果国际收支总差额出现逆差,通常通过减少官方储备资产来弥补。一国官方储备(国外资产净额)是弥补国际逆差的。

 

开放经济下的货币供给

固定汇率制度下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固定汇率制度下,一国外汇收支的顺差,将构成增加货币供给的压力,反之同理。

为了稳定汇率,央行需在外汇市场进行操作,从而改变基础货币供给。资金净流入时,本币有升值压力,央行买入外汇,增加基础货币;资金净流出时,本币有贬值压力,央行卖出外汇,减少基础货币。

固定汇率制度下,货币供给是内生的(央行无法有效调节货币)。

央行实施扩张货币政策的结果:

M↑→i↓→资本流出→E↑→央行出售外汇—回收本币M↓

 

浮动汇率制制度下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浮动汇率制度下,长期对外收支失衡会对货币供给产生扩张或收缩的影响,促使央行干预汇市,引起货币供应量的扩张或收缩。由于不负有稳定汇率的任务,央行可以主动的控制货币供给量。

央行实施扩张货币政策的结果:

M↑→i↓→资本流出→E↑→资本流动停止,实现新的均衡。E↑→NX↑→Y↑

浮动汇率下,货币政策不仅能够通过降低国内利率扩大内需,还能引起本币贬值,扩大外需。

 

我国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下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1994年以来,我国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近年来国际收支顺差的快速增长,使央行必须为净购入的外汇付出本币,从而相应扩大货币供应量。

1994年我国实行强制结售汇后,外汇占款与我国的基础货币之比也不断上升,利用削减再贷款来冲销外汇占款导致的基础货币的增长的方法,效用越来越小。

央行从2002年开始了大规模的公开市场操作。央行票据成为了央行冲销外汇占款的得力工具。

 

开放经济下的货币需求

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收支对国内货币需求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经济的开放程度越大,会增加国际储备货币国家的交易性和预防性货币需求;也会通过货币兑换,影响非国际储备货币的货币需求。

开放条件下的国际资本流动对本国资产性的货币需求有重要影响;开放经济条件下使外汇本身成为重要的资产,公众参与外汇市场的买卖对资产性货币需求形成了重要影响。

在开放经济中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本国的收入、利率;汇率、国外利率。

从交易性需求和预防性需求来说:由于有购买国外商品的需求,因此,经济个体有持有外汇的需求,从而会减少本国货币需求量。外汇的持有成本受到汇率变化和国外利率的影响,从而间接的影响本国货币的需求。

从投机需求来说:国内利率、国外利率和汇率决定了本国资产和外国资产的相对收益率,从而影响经济个体本国货币和外国货币的组合。

 

开放经济下的货币均衡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外部因素对社会总供求、货币供给、货币需求都有重要影响和冲击,仅仅依靠市场自发力量是难以实现内外均衡的,要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外贸政策等多种政策工具和手段的配合,力求达到内外经济的均衡。

 

随着我国开放程度的扩大,内外均衡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经常项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长期保持顺差。正确处理储蓄和消费的关系,对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等多种措施,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实现消费、投资、出口协调发展的格局,保证我国长期实现内外均衡。

 

开放经济中的货币均衡分析框架: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IS-LM-BP模型

在开放经济中,货币均衡与总需求均衡、国际收支均衡相互影响,共同决定。

在开放经济中,灵活汇率制度下,货币供给的增加会通过两个渠道(贸易渠道和资本流动渠道)加强货币政策的影响。

M↑→P↑→E↑→NX↑→Y↑,P↑

M↑→i↓→资本流出→E↑→NX↑→Y↑,P↑

因此,开放经济中货币对经济的影响更大。

 

货币均衡与国际收支均衡的另一种观点:国际收支决定的货币分析法

认为国际收支失衡是货币失衡的外部表现。

由于货币失衡是暂时性现象,因此国际收支失衡也是暂时性现象。当货币恢复均衡的,国际收支就能够重新实现均衡。

认为维持国际收支盈余或者赤字都是不可持续的,要么耗尽央行的外汇储备,要么耗尽央行的国内信贷。试图采用非货币政策(如关税、补贴、配额等)改善国际收支是徒劳的,除非这些政策间接引起了货币均衡的变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