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股票投资

光伏+储能投资报告(“光伏+储能”将擦出怎样的火花)

国家能源局日前公布了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可在生能源发展数据,根据数据显示: 截至2019年9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7.64亿千瓦,同比增长8.2%; 其中光伏发电装机1.90亿千瓦。 而根据“十三五”规划,光伏装机到2020年计划达到1.05亿千瓦。 实际光伏装机已经实现超计划完成发展目标。

光伏+储能从示范走向实战

由此可见,在国家政策的强力驱动下,我国光伏产业在“十三五”期间呈现爆发式增长的态势。 从去年的“5.31”政策出台开始,国内光伏产业面临转型。 前三季度新增光伏装机不足16GW,很多光伏企业因光伏新建项目减少而业绩出现下滑。 根据国际能源网记者统计,今年前三季度,61家光伏相关上市公司中,净利润同比出现下滑的企业高达29家,其中下滑幅度较大的珈伟新能,净利润下滑幅度甚至超过656%。

与国家对光伏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国储能产业尚处于成长期,2019年6月底,我国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规模为1189.6MW,上半年新增规模为116.9MW,同比增长-4.2%。 很多光伏企业希望率先在储能刚萌芽阶段提前进入,借助储能产业的发展实现公司业绩的增长。 国际能源网记者了解到,目前以黄河水电、鲁能集团、协合新能源为首的新能源企业已经开始进入光伏+储能的领域进行探索。 在2018年以电网侧为代表的储能浪潮驱动下,储能的机遇已经到来。 随着政策的层层推进,中国储能市场商业模式将逐渐成熟起来。 光伏+储能也要从示范走向实战,实现在市场竞争模式下的健康发展。

光伏+储能有助于解决并网难题

光伏发电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不能稳定输出,如果大规模接入电网可能给电网造成不小的冲击。 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与电力经济研究咨询中心主任曾鸣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能源结构以风和光为代表的随机发电比例越来越大,这对于系统的冲击性很大,必须有强有力的调峰电源与风光随机发电相配合,才能保证系统稳定运行和经济运行。 有了调峰能力,才能减少弃风弃光弃水。 ”

除调峰能力强的电源与光伏配合之外,光伏+储能的融合也同样可以起到减少对电网冲击的作用。 国外太阳能专家威尔金森先生认为: ”对于太阳能产业来说,最为关键的问题是适应太阳能对电网造成的不断增加的间歇式能源输入无法与现有电力公司的业务模式相集成的问题。 储能凭借实现其希望为总能源组成所作的贡献,将成为太阳能产业的根本基础。 “

无论是集中式还是分布式光伏,一个绕不开的问题就是“并网”。 于是,如何解决并网困难的问题,已成为当前光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侧重点。 而光伏+储能恰好可以为光伏并网服务。

储能可以帮助电网实现对各类型能源发电的合理调配,从而提高其电力消纳完整性,并降低未来输电网的升级和扩张成本。

(太阳能供给与需求量对比)

上图中,太阳能供给曲线(黄色)是变量,与传统电力需求曲线(灰色)仅部分保持一致,不仅造成太阳能资源的浪费,同时也让这种清洁电力在部分需求高峰时段无用武之地。 而如果将光伏和储能结合起来,则可以在需求低谷时段将多余电量进行储存,并在需求高峰时,将储存的太阳能电量运送回输电网,从而使短期的供给和需求变量能够得以稳定。 并且,随着光储技术的发展,在未来,太阳能资源甚至将变得完全可分配。

从微观角度看,储能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单个光伏电站的发电成本,从而提高其实际并网收益。 目前,我国光伏电站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并网模式,所以其收益主要涉及三个部分——补贴、节省的电费和并网收益。 补贴方面,无论是否安装储能,都影响不大。 而在另外两个方面,如果以2019年光伏发电平均指导电价0.45元/度计算,在安装储能设备后,一个5kw的分布式户用光伏每年便可多收益1000元以上,而一个5MW的光伏电站每年则可以多收益10万元以上,其收入是非常可观的。

总之,对于光伏而言,可以将储能视作一项重要的、灵活的工具,对于储能而言,则可将光伏视作拓宽产业类型的重要抓手。 所以,光储产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光伏+储能存在诸多难题带破解

由于我国光储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所以目前发展依然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综合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最重要的一点是安全问题。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储能电站都有失火的事故报道,如何提高储能电站的安全性能,避免火灾事故发生,实际上成为目前储能企业非常关注的难点。

其次是成本问题。 储能电池的成本仍居高不下,虽然有持续下降的趋势,但仍未达到有效投资经济模型的水平,相关企业如何降低投入在储能领域的成本,让项目投资的回报率更高是一个问题。

再次是储能的标准体系问题。 储能领域应用的电池设备等核心部件的标准体系难以统一,缺乏有资质的机构进行质量标准体系评判,因此很难控制光储项目的投资风险;

此外,还有光储相关的产业的政策问题、技术路线选择问题等一系列难题也在考验着相关企业的应变能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