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完中国人民银行,我们来说说央行票据。
央行票据是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券。
之所以把中央银行债券称之为央行票据,主要是为了突出其短期性的一个特点。
央行票据的期限较短,以3月期、6月期、1年期为主。
在《2023年全市场债券品种梳理》,我们提到,
央行票据与其他债券有一个最大的区别:
绝大部分的发行人去发行债券都是为了融资,
而央行发行票据是为了减少商业银行的可贷资金量,调整市场资金的流动性。
为了更好地理解央行票据,我们回到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职责。
中国人民银行主要职责之一: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信贷政策,完善货币政策调控体系。
常看政府工作新闻的小伙伴,应该会经常遇到“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类似的字眼,
国家财政部执行财政政策,中国人民银行执行货币政策。
中国人民银行要想实施货币政策,并达到稳定的效果,就需要通过一些工具和手段去实现。
货币政策有三大工具:存款准备金、再贴现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
不管是运用哪一种货币政策工具,想要达到的效果只有两种,收回流动性还是投放流动性。
货币政策工具之一:存款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制度,我在《从硅谷银行事件了解银行那些事》提过,即中央银行要求商业银行要拿出一定比例的钱存在中央银行这里,为了应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当前,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是一个“三档两优”的基本框架。
把银行分为三类,每一类的存款准备金实行不同的存款准备金率,同时每类银行里面考核优秀的,存款准备金可以相应的少交。
(1)大型银行包括国有大型银行,存款准备金率9.25%;
(2)中型银行包括股份制商业银行等,存款准备金率7.25%;
(3)小型银行包括4000多家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等,存款准备金率5.0%。
当存款准备金率提高时,商业银行要向央行多存一些钱,可动用的钱变少,从而达到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目的;
当存款准备金率降低时,商业银行就可以少存一些钱,可动用的钱变多,从而达到向市场投放流动性的目的。
货币政策工具之二:再贴现
先了解票据贴现,
票据贴现是个人或企业拿着未到期票据向商业银行进行贴现,银行扣除一部分利息把票据金额剩余的货币资金给到个人或企业,而商业银行就持有票据直至到期。
如果商业银行手里持有大量的未到期票据,同时又面临资金紧张,那么就可以持未到期的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从而获得货币资金,获得流动性。
其实,贴现类似一种贷款行为,
商业银行贷款给企业,中央银行再贷款给商业银行。
前面说银行会扣除一部分利息就是按照贴现率算出来的,
所以,贴现率、再贴现率也就相当于贷款利率、再贷款利率。
当再贴现率提高时,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拿钱的成本就高,从而减少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贷款的需求,进而使货币供给量减少,市场流动性缩减;
当再贴现率降低时,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拿钱的成本就低,商业银行就有意愿向中央银行贷款,进而使货币供给量增加,市场流动性增加。
货币政策工具之三:公开市场业务操作
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的政策行为。
需要注意的是,中央银行交易对象仅限一级交易商。
每年,央行都会公布年度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
2022年一级交易商49家,有政策性银行、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以及2家证券公司。
这很好理解吧,央行进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不是为了赚钱,不是为了融资,而是为了控制货币供给,所以交易对象仅限于金融机构,不是个人也不是企业。
公开市场业务操作进一步分为: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
回购交易分为正回购和逆回购,
正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卖出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买回有价证券的交易行为;
逆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购买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将有价证券卖给一级交易商的交易行为。
正回购先卖再买回来,逆回购先买再卖出去。
央行购买债券,要给一级交易商资金,相当于向市场投放流动性;
央行卖出债券,一级交易商要给央行资金,相当于向市场收回流动性。
跟着这个思路,
相信你可以推理出来:
正回购是向市场收回流动性,正回购到期是向市场投放流动性;
逆回购是向市场投放流动性,逆回购到期是向市场收回流动性。
现券交易分为现券买断和现券卖断:
现券买断为央行直接从二级市场买入债券,一次性地投放基础货币;
现券卖断为央行直接卖出持有债券,一次性地回笼基础货币。
中央银行票据,
即央行通过发行央行票据,发行对象是公开市场业务的一级交易商,这些交易商主要就是银行机构,银行通过购买央行票据,资金回到了央行,从而达到回笼基础货币的效果;
而央行票据到期则体现为投放基础货币。
中央银行票据为固定利率附息债券,
我想,固定利率附息已经不用再过多解释了吧,
我们已经在国债和地方政府债券都讲过。
好,央行票据的付息方式是怎样的?
按照之前在国债和地方政府债券学习过的理论,
短期的债券一般到期一次性还本付息;
长期的债券一般为到期一次性还本,定期付息;10年以下的每年付息一次,10年以上的每半年付息一次。
但央行票据有着自己的特点
期限为3月、6月的央行票据,当然还是到期还本付息;
但是,1年期的央行票据,是每半年付息一次,这是不同于国债和地方政府债券的地方。
我们看看今年发行的3期央行票据:
第一期中央银行票据期限3个月(91天),为固定利率附息债券,到期还本付息,发行量为人民币100亿元,起息日为2023年2月23日,到期日为2023年5月25日,到期日遇节假日顺延。
第二期中央银行票据期限1年,为固定利率附息债券,每半年付息一次,发行量为人民币150亿元,起息日为2023年2月23日,到期日为2024年2月23日,到期日遇节假日顺延。
第三期中央银行票据期限6个月(182天),为固定利率附息债券,到期还本付息,发行量为人民币50亿元,起息日为2023年3月23日,到期日为2023年9月21日,到期日遇节假日顺延。
总结一下,公开市场业务操作:
把三类货币政策工具介绍完后,
大家有什么感受,
再贴现是影响性的,提高再贴现率或降低再贴现率,只能去影响商业银行的贷款意愿;
公开市场业务是主动性的,央行可以主动通过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和央行票据去实现投放流动性或收回流动性;
存款准备金是强制性的,通过设定存款准备金率直接影响货币供应量;方法最简单,效果最明显。
其实,这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属于传统货币政策工具,
为了提供更多样的货币政策工具,
2013年,中国人民银行创设了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
2013年,创设了常备借贷便利(SLF);
2014年,创设了中期借贷便利(MLF);
2014年,创设抵押补充贷款(PSL);
2018年,创设定向中期借贷便利(TMLF);
以及一系列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下一篇再具体展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