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场震荡中,有些普通投资者可能都在怀疑,“跌得这么凶,能坚持拿住就很不错了,真的有人能做到「‘越跌越买’」吗?”还别说,真的有!
就在这一波港股回调中,资金对港股ETF就是“越跌越买”。其中华夏基金的恒生互联网 ETF(QDII)(513330)份额持续增长并再创新高,5月29日已站上700亿份的历史高位,最新份额已经达到711.71亿份,规模达294.43亿元,继续蝉联市场上规模最大的港股ETF产品。(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3.06.05)
(图片来源:wind,截至2023.06.05)
为什么机构资金对于港股能做到“越跌越买”?港股布局的时机到了吗?快来一起听听吧!
01
今年以来港股ETF份额增加635亿份
先从一组数据来看看机构资金们是如何对港股“青睐有加”的——
我们从全市场87只跨境ETF中,以“港”与“恒生”为关键词筛选出了56个标的,这56只港股ETF最新总份额达到了2300.29亿份,相比去年末的1665.07亿份,增加635.22亿份,增幅达到了38.15%。(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3.06.05)
除了三只新发港股ETF之外,其中份额增加最多的是华夏基金的恒生互联网ETF(QDII)(513330),基金份额从去年末的532.83亿份直接涨到目前的709.71亿份,份额增长176.88亿份;除了恒生互联网ETF之外,还有11只港股ETF今年以来份额累计增长超过百亿份,由此可见资金对于港股ETF的热情。(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3.06.05)
02
为什么机构资金“越跌越买”?
耐人寻味的是,恒生指数今年以来的表现并不算好,回顾这一轮行情中A股和港股的节奏,自去年10月底A股和港股见底回升,在到达了2月高点之后又开始震荡下跌,而且港股调整幅度更高于A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不妨关注以下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港股市场的特殊性,它对国内基本面和海外流动性更加敏感,近期我国经济复苏斜率放缓、海外银行业危机以及美联储持续加息对港股基本面和资金面冲击更大;二是因为A股的结构性行情,虽然这几个月A股也在回调,但受到AI、中特估等主题行情支撑,回调幅度相对较小。(参考来源:海通证券,2023.06.03)
在这种情况下,港股ETF份额却集体上涨,货真价实地演绎出了什么叫做“越跌越买”。为什么机构资金这么做?设身处地地去思考这个问题,原因无外乎是对港股市场有信心。
首先,跌得重往往意味着机会更显著。当前港股市盈率只有8.89倍,处于上市以来8.69%的分位点;恒生沪深港通AH股溢价指数目前为140.68,代表A股目前比H股要贵40%左右。无论从自身的绝对估值,还是从相对A 股折价的相对估值来看,港股都再次回到了历史低位。PE估值低和AH溢价高,使得当前的港股估值更具有吸引力。(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3.06.05)
(图片来源:wind,2022.12.05~2023.06.05)
其次,港股的基本面、资金面预期正在转好。从历史来看,无论是2015年下跌后的反弹,还是2019年处的上涨,港股弹性主要来源于对国内经济复苏和对海外流动性宽松的敏感性,而在未来一段时间,港股这两大积极因素有望出现,催化下一轮上涨行情。从基本面看,虽然近期部分经济指标走弱,显示出经济复苏仍有曲折,但业内普遍认为下半年库存周期见底有利于经济更加稳健地复苏,推动企业盈利上行,在此背景下A股和港股盈利有望同步回升。
从资金面看,港股市场受美元流动性影响更大,也会受到地缘冲突和风险事件的冲击。当前美国经济趋于疲弱,且银行业风险也一直没能有效解除,对港股市场造成压制。但随着美联储加息可能会在6月暂停,同时未来美国政府债务上限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海外资金风险偏好的压制预计将逐渐减弱,从而有利于港股市场的流动性复苏。(参考来源:海通证券,2023.06.03;智通财经,2023.06.05)
从以上这番分析,大家不难理解机构投资者“越跌越买”的逻辑。如果你能够忍受短期波动,希望能及时抓住这一轮港股低点的布局机会,也可以像机构资金那样借助ETF来布局。
从具体行业上来看,不妨关注这么三条主线:一是互联网,这是港股比较具有特色的板块,一季报表现颇佳但是股价反应平淡,短期可能有反弹需要,而大幅上涨则要依赖于宏观基本面和美联储降息的配合;二是医药,目前处于底部区域,中药确定性更高;三是新能源和消费电子,伴随二季度末车企去库存以及三季度末苹果、华为的新机发布,行业基本面预计将逐步改善。大家可以多多关注互联网、创新医药、科技等细分领域的ETF投资机会~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