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快讯

红筹股是什么(中国企业境外融资的金融创新)

一家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以后,想到香港或者美国寻求上市融资,站在今天来看,这是一个特别理所当然的决定,但是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作为一家境内企业,到境外融资,可真的没那么简单。

 

一、红筹的演化

首先我们说说什么叫红筹。“红筹”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在香港兴起的一个词语,当时大陆被视为红色中国,就有了红筹这个说法。所以“红筹企业”就是指那些中资背景,但是注册地在香港的企业。像你熟悉的中信、光大都属于这种红筹企业。后来红筹概念就慢慢地扩大了,只要业务是背靠大陆,上市公司的注册地又不是大陆,就统称为“红筹企业”。比如你现在看到的新浪、腾讯,都是“红筹企业”。

所以,围绕着大陆业务、境外注册公司、境外上市的各种制度设计,金融圈给它一个名称,叫做红筹架构。红筹架构包括的范围是很广泛的,像“红筹股”就专指国有企业所进行的,把境内国有资产打通境外融资市场的模式。你理解了“红筹股”这个词语,就会理解香港对于中国资本市场的特殊意义,也会理解金融创新对于中国现代企业曾经起到的重要作用。

 

二、从“买壳上市”到“造壳上市”:红筹崛起

要谈到红筹股,就要从80年代的“窗口公司”讲起。那时候中国企业和外部世界之间是相对隔离的,中国想要吸引资金技术非常困难,所以各级政府都在努力地想招商引资,尤其是外资。所以中央最开始是在香港设立了“窗口公司”。所谓窗口公司就是开个窗子先行先试的意思。像中信这样的信托投资公司,就是邓小平委托红色资本家荣毅仁在香港注册的窗口公司,光大、华润都是中央设立的窗口公司。除了中央设立的以外,各个省在香港也有窗口公司。所以,“窗口公司”其实也就是比较典型的大陆背景,但注册在香港的“本港企业”。

香港的金融市场一直很发达,所以很多窗口公司在大陆还没有资本市场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搞资本运作了。最典型的就是中信、粤海为代表的“买壳上市”的模式。这些中资公司,对香港本地的小型公司进行反向收购,变成本港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当时在香港市场上,新景丰是属于中信的,康力投资是属于航天工业部的,永达利是属于华润的。这些企业都是这一个类型,就是资本主义的外壳,但是是社会主义的心。

香港资本市场也是讲究板块的,所以,它们就被统称为红筹股,Red Chip Stocks。

 

那时候,当谈到红筹股的时候,其实也有两重意思:第一个,它的母公司的资金来源是中资,中国大陆资本;另外一个,就是因为这些企业,相对规模很小,不活跃,和香港资本市场上那些主力大蓝筹是有所区别的。有资深的投行人士说,90年代初,那时候香港红筹股的概念,其实是带着一点点嘲弄的意思,有点是“大陆表叔”的意思。

但是这个局面就被一家来自上海的窗口公司,上海实业打破了。它搞了一次非常创新的上市运作,创新点有两个:第一,彻底地把“买壳上市”变成了“造壳上市”;第二,实现了境内资产在境外进行资本运作的突破。

讲到这里,就要讲到90年代的上海,它当时面临“一多一缺”的情况。“一多”是指投资机会多,因为浦东开发经济高增长。那缺什么呢?缺资金。所以作为窗口公司,上海实业当时就肩负着一个任务,就是要能够尽可能多地引进外资。

1995年的时候,上实新任命了一个董事长叫蔡来兴,这是一个思想特别开明的干部(曾任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他从申银万国证券挖了一个很年轻的资本运营团队,这个团队就包括了后来在沪港资本上特别响亮的名字,比如吕明方、周杰、姚方。

上世纪90年代的上海

这个团队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是什么呢?作为一家地方级的窗口公司,它的资金实力并不强,所以买壳上市没有那么财大气粗,那就必须来进行造壳。造一个什么壳呢?这个团队基于对上海经济发展的深刻了解,另外,在香港资本市场经过多方的协调和沟通,就确立了“上海消费”这么一个大概念。通过上海市政府,把老牌的国资,比如上海家化、三维制药都收购过来,然后按照港交所的上市规定,对这两家企业进行资产重组,明晰产权。然后再把这个重组过的资产注入窗口公司,造上市控股这么一个壳,在香港进行募资上市。

这个模式就是本港公司加大陆增长的概念。为什么说这个概念很好呢?因为当时,境外投资者对大陆背景的公司不是那么地放心,没有太多的信任感。所以本港公司就会让境外投资者感到更放心,制度上的摩擦也会更少。

另一方面,这个模式也让境外投资者可以分享到大陆超高的增长率,所以这个概念就很受市场追捧。当时超额认购是多少?是158倍,上市首日当然股价也大涨,成交额更是占到了当天港股成交量的接近10%。

那么有了这么一个很亮丽的开头之后,上实控股就乘胜追击,先后收购了代表上海消费和成长的多个国企,包括很多上海人很熟悉的东方商厦、联华超市、光明乳业、南北高架、内环高架。短短一年之内,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香港地方的窗口公司,就用“上海消费”这个概念,替上海募资了100多亿港币。

 

你可能现在听上去100多亿港币也不是那么多,但是你知道1996年100多亿港币意味着什么吗?这个数字比当时上海所有的上市公司,在A股市场一年募资的总和还要多。

所以你看,就通过这么一个造出来的壳,一个大陆背景的公司完成了一次特别牛的纯资本运作,把“上海故事”换成了真金白银来支持上海的建设 。所以这一次也是让上海市政府见识了资本市场的强大能力。

到1997年初的时候,上实控股就因为在市场上特别出色的表现,被纳入了恒生指数,成为香港资本市场的蓝筹股。

这个模式取代成功以后,北京、天津都采取了这个模式。在1996年到2000年的香港资本市场上,刮起了一阵红筹旋风。这也是中资背景的红筹股,变成香港资本市场有影响力的蓝筹股的开始。

 

三、中国概念的资本化

我们都知道,在香港市场还有一种股票,叫H股,它们也是境内的业务拿到境外上市。你看,虽然都是境内业务境外上市,但是实际上H股和红筹股是有很大区别的,区别在什么地方?H股是境内企业在境外上市,红筹股虽然是境内业务,但是是把境内业务注入到境外企业,然后在境外上市。

那这里面的区别就在于,它们两者面临着很不一样的制度约束。比如说在当时,H股是不能全流通的,红筹股是全流通的,这对境外投资者来讲就更有吸引力。再比如说,H股因为是境内企业,它就受到境内各个监管机构的管理和监督,所以审批、监督都会相对比较复杂。换一句话说,境外企业这个壳,使得红筹股在管理机制、资本运作上,更容易和境外的资本市场接轨。

其实,到现在为止,香港市场有很多很牛的企业,比如说我们同学很熟悉的中信泰富、华润置地、中银香港、联想集团,这些企业其实都是香港公司的壳,注入大陆的业务和资产,然后在香港进行上市。

 

除了这种对资本市场的影响之外,上海实业这一次上市的影响,其实是超过了金融市场的范畴的。最典型的就是上实控股对旗下一系列国企的改造,对整个上海国资的面貌带来了很大的改变。

我们人类其实经常犯一个错误,就是很容易把现实视为理所当然,像股份制企业、资本运作,今天的你我看起来都觉得天生就如此,其实不是。尤其是在上海这样国资传统特别深厚的地方,你对国企进行自发性的改变,真的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容易。而上实以外来的壳加内部的心这么一个模式,借助资本的力量,对上海的一系列国企进行了现代化的改造和洗礼,让股份制产权、资本运作这些理念得以传播和扎根。这一点对上海的滋养其实是更加深远的。

小结:

1.八九十年代,各级政府企业都在香港设立窗口公司,作为引进外资的“桥头堡”。

2.上海实业作为上海的窗口公司,创新“造壳上市”,对“上海消费”概念进行资本运作,为上海的建设实现了大规模的融资。

3.上海实业不但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而且它以境外公司的治理结构,对上海一系列的国企进行了洗礼和改造,在现代企业理念和机制的传播上,起到过不可估量的作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