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可以说数字经济和国企改革这两个概念作为2023年、乃至更长时间维度市场主线的定位看上去已经被越来越多投资人所认可。
在这其中,对于数字经济,无论是政策导向,还是行业机会,我们近一个多月来已经做了比较多的深度跟踪和分析。今天,不妨来重点关注一下国企改革这条线。
之所以国企改革会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我们认为是由于国内经济发展正在面临关键变革:一方面,经济疫后复苏任务较重,另一方面,中长期高质量发展方向已经确定,加上外部不确定性增多,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压舱石”,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举足轻重,理应在“发展”和“安全”两个维度承担更多的转型重任。
◎央企在中信一级行业中的市值及数量分布/资料来源:WIND,华泰柏瑞基金,截至20230331
为此,正如国资委所述,“国有企业亟需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对标世界一流企业强化价值创造”。
如何“强化价值创造”?
国资委在今年年初将央企考核指标体系由“两利四率”调整为了“一利五率”,不仅用营业现金比率替换营业收入利润率,还用净资产收益率ROE替换净利润,意在引导企业更加注重投入产出效率和经营活动现金流,以提升经营业绩的“含金量”。
◎央企考核体系变为“一利五率”/资料来源:国资委
当业绩的“含金量”上升,伴随而来的或是盈利中枢的抬升,进而推动上市央企市场认可度的改善和估值中枢的上移,这就回到我们在《“中特估值”可能带来红利指数拔估值吗?》一文中所说的,新一轮国改是建立“中国特色估值体系”的重要路径。
而要真正构建起“中国特色估值体系”,分红因子可能就构成了财务估值的重要组成——通过提高派息率,上市央企或可实现提升ROE、推高估值水平的目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事实上,分红提升相当于净资产减少,在EPS不变的情况下除息股价回落,对应权益乘数提升,从而推升净资产收益率ROE。因此,在新央企考核体系之下,有能力分红的央企或也会有较为充足的动力去进行分红行为。
同时,分红本身就是实现股东回报的重要路径之一。而央企股东大多是国务院及下属相关机构,国资委等部门也是通过持有央企股权来获得分红,从为股东创造价值、实现二级市场价值发现的角度而言,上市央企也具有相当动力去提高分红比例。毕竟,央企分红某种意义上对应着上缴财政。
到这里,我们或许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中特估”和新一轮国改赋予了上市央企提升分红的动机。那么下一个问题也来了,上市央企具不具备分红能力?
WIND数据显示,30个中信一级行业中,按近三年平均股息率降序,前五位分别是煤炭、银行、钢铁、石油石化、房地产,央企在其中的流通市值占比分别达到了40%、59%、48%、76%及27%(截至2023/04/19)。也就是说,央企在高分红行业中存在感突出。尤其随着国企改革的持续推进,国资央企在2021年分红率(36.8%)就已经超越了地方国企(36.1%),成为了红利策略股票池中越来越重要的一个部分。(数据来源:WIND)
以聚焦高分红央企的中证央企红利指数为例,该指数今年以来累计上涨14.80%,显著跑赢中证红利指数(9.12%)。这一历史数据恰恰说明在“甄选良好基本面公司”的共同条件下,央企含量的差异可能正在构成不同红利策略表现强弱的重要变量。(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3/04/19)
这种以央企为落脚点的红利策略,或许可以算是当前A股极具特色又颇为巧妙的投资方式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