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先看看一些通俗的虚拟经济定义:
①以信息技术为工具所进行的经济活动,包括网络经济等
②博弈圣经著作人给虚拟经济下了一个难以启齿的定义:犹如看魔术大师让一群狗争夺一块骨头,让众人押注的赌博游戏。
要说虚拟经济那肯定得从金融界开始,在20世纪后期的捷克经济转型后来传到美国的一套“企业的目标是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理念。具体情况是怎样呢?无论在美国还是捷克,金融家们去找到那些经营不善的企业声称帮企业主提升效益和股价,企业主经营不善,当然欢迎。等金融家们来了之后(金融家进驻会买入具有决定权的企业股票),又不会经营企业,但他们知道怎么提高效益和股价。所以他们就“三削”——削减开支、削减厂房、削减员工。成本低了,当期利润自然上去了,财务报表也很好看最后短期内股价也跟着蹭蹭蹭的向上涨,然后分钱走人。这期间发生了什么呢:员工失业、流离失所、核心人员、技术、关键设备大量流失,长远来看企业丧失了核心竞争力,这样得到的经济效益不过是杀鸡取暖。
但在金融界来看,完全正当。这些核心人员、技术、关键设备的流失是优化了全社会的资源配置,让那些已经失去竞争力的企业让出宝贵的生产资源,供效率更高的企业使用,而且还能短期能使自己赚到钱,两全其美。最为突出的表现为美国1991年到2001年,美国经济实现了连续120个月的经济增长。但是,2001到2011年这10年,美国关闭了5万9千座工厂和生产企业,核心制造业领域的就业人数,从1710万人下降了近40%只有1180万人。美国也因此失去了第一工业强国的位置,被我们中国取而代之。
两个视角:①金融家们看待企业的时候,看到的就是及财务报表,公司人员表等等一堆数字,他们都这些数字是没有感觉的,只想着怎么把这些数字做到最完美,对他们来说这个企业不行那就换一家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没什么区别(唯一的区别就是能不能让自己赚到钱)
②长期经营企业的企业家看待企业,是大量活生生的人,是多年共事的员工,是长期的商业合作关系,如果要“三削”他们考虑的因素特别多,尤其是“人情”这一要素。当然并不能说金融家们就是没有道德的人而是所获取的信息不同而造成的思维方式不同,如果是自己面对一堆数字,那么自己也是只想着怎么把数字优化赚钱。
我们天天用的微信,微信改版一点点变化就会引起社会的关注,所以微信虽然只是一个软件,但它扎根在现实中,就自然是实体工具。反过来,如果一个产业只是用抽象的方式来操控这个世界,越抽象就越是虚拟经济,比如一个金融产品之需要交钱就有利息,但除了这个什么都不知道,那他绝对是虚拟经济而且这样的产品往往很残忍,因为你和产品创造者之间只有钱产生的数字联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