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保的车险企业承诺送卡,却不兑现,增值服务名不副实。海岸君今天从上海市消保委获悉,去年市消保委受理车险投诉271件,其中120件集中在车险销售环节,占比达44%。
送卡“暗箱操作”、
承诺不兑现、增值服务名不副实
成为三大“套路”,
保险主管部门应督促保险公司
落实相关规定。
暗箱送卡公平性存疑
在消费者投诉中,车险企业送的卡面值,从200元、550元、700元到2300元不等。消费者沈先生投诉,买车险时销售人员承诺送2300元购物卡,但自己不需要购物卡,销售人员答应换成1900元现金,事后却反悔。
消保委发现,车险销售环节中,送不送、送多少、送什么的信息不对称,让送卡变成“暗箱”,公平性普遍存疑。很多消费者都担心自己在车险消费中“吃亏上当”。有人说,自己并不知道赠卡金额最多能有多少,全凭车险销售人员承诺。有人表示,自己和同事一起买了差不多额度的车险,同事拿到了几百块的卡,自己什么也没有。
口头承诺无法兑现
投诉显示,送卡都靠销售人员口头承诺,一旦没有及时留存痕迹,事后追责或定责可能会遇到障碍。多位消费者反映,购前承诺的送卡到实际兑现时,会出现“缺斤少两”和“货不对板”。
这样的投诉案例比比皆是。
消费者陈先生获得1500元交通卡的返现承诺,但一直无法兑现。
消费者陆女士被承诺获赠800元购物卡,事后销售人员却告知是积分,需要自行去第三方平台兑换使用。
消费者李女士被承诺,赠送的卡在大超市可使用,到手后发现不能用。
消费者官先生被承诺送200元购物卡,收到后却是抵扣卡。
消费者冯女士被承诺赠送8.8折加油卡,实际却是信用卡,消费满足一定条件才可享优惠。
消费者卢女士被承诺返700元购物卡,保单到后发现购物卡变成了500元汽车服务体验包。
增值服务名不副实
因公开送卡被禁止,保险公司以“增值服务”的名义送各种“服务券”,包括洗车券、积分兑换券、机场停车券、健康药券、超市积分券、车辆保养券、补漆券、代驾券等。但市消保委梳理投诉发现,很多券所提供的服务内容“名不副实”。
消费者朱先生在微信中与销售人员沟通时,对方表示“超过1500元商业险有一次保养服务、一次代驾、六次洗车、机场停车一次、理赔代办一次”,但朱先生保养时发现这些服务并未到账。
消费者党先生被赠送的积分兑换券设有时间限制,使用时发现已过期。
消费者张先生获赠的“洗车券2次、机场停车券2张、代驾2张、健康药券500元一张”都无法使用,其中“健康药券”的有效期仅半年。
消费者苏先生获得4张补漆券,宣传上显示券可用的店非常多,去到4S店却被告知车型不适用。
消保委:保险监管部门应督促保险公司
2017年,为推动行业合规经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关于发布<财产保险公司机动车辆保险增值服务操作实务要点>的通知》,其中明确要求车险企业“不得赠送代驾券等形式的有价证券”。之后,重庆、浙江、湖南、辽宁多地保险主管部门针对车险送礼等违规销售行为作出过行政处罚。但在投诉梳理中,上海市消保委仍发现车险销售环节“套路”多多。
对此,消保委认为,与其他行业相比,保险行业有其特殊性,如何在保险领域开展包括价格在内的有序竞争是一个非常专业的问题。消保委建议,保险主管部门采取有效措施,督促保险公司将相关规定落实到位,维护好车险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共促消费公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