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资本主义变化的主要表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都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不断演进和变化的。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私人资本所有制是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在这种所有制形式中,生产资料经济上的所有权与法律上的所有权是一致的,所有权与控制权统一于资本家自身,雇佣劳动者在资本家的直接支配和监督下,使用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为资本家无偿地生产剩余价值。这种占有关系反映了个体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和双方的对立关系。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股份公司成为主要的企业组织形式,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取代私人资本所有制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是一种私人资本家联合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其特点是资本占有主体多元化,而资本的使用具有整体性,作为资本所有者的股东,仅凭借所有权凭证即股票,以股息的形式得到一部分剩余价值,整个股份资本由职业经理人直接管理和控制,生产资料经济上的所有权与法律上的所有权发生分离,所有权与控制权不再统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又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就是国家资本所有制形式并且发挥重要作用,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成为居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
国家资本所有制是指生产资料由国家占有并服务于垄断资本的所有制形式。国家资本所有制的主要特点是,国家作为出资人,拥有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国有企业的重要职能是推行政府的社会政策和经济政策,为私人垄断资本的发展提供服务和保障。国家资本所有制在整个资本主义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但是由于其主要存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部门,所以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国家资本所有制就其性质而言,仍然是资本主义形式,体现着总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者的关系。
法人资本所有制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发展的新形式。法人资本所有制是法人股东化的产物,其基本特点是:各类法人(企业法人和机构法人)取代个人或家族股东成为企业的主要出资人,企业的股票高度集中于少数法人股东之手,法人股东凭借手中集中化的控股权干预甚至直接参与公司治理,监督和制约管理阶层的经营行为,使公司资本的所有权与控制权重新趋于合一。法人资本所有制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企业法人资本所有制,另一种是机构法人资本所有制。法人资本所有制主要存在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生活居支配地位的巨型公司中,在性质上是一种基于资本雇佣劳动的垄断资本集体所有制,体现了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关系。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经过这些形式的演变,资本占有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
第二,垄断资本形式的变化。实体经济的停滞,驱使资本家日益依赖金融市场的增长来获得和扩大货币资本,导致了金融经济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结合,从而引发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空前发展:金融市场交易日益膨胀,金融衍生品名目繁多,金融投机盛行,非金融企业日益金融化,国家行为与金融垄断资本的利益日益契合,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运行基础空前债券化,等等。随着金融资本势力的爆炸性增长,金融垄断资本的控制能力大大提升,不但掌握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财富,而且还通过政府决策部门和决策过程实现了对整个国家的政治控制,利用国家机器维护自身的利益。然而,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无论发展到何种程度,都不可能破解生产停滞的难题,相反,会导致金融危机频繁发生,给全球经济带来灾难。
第三,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从进入生产过程开始,就已经隶属于资本,在表面平等的交换关系背后,是资本对劳动的实际支配和控制。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资本家指挥下的劳动只是形式上隶属于资本,随着机器大工业生产体系的建立,生产工具的使用的社会化程度提高,劳动者个人的技能不再对生产过程和结果具有决定意义,劳动对资本的隶属就成为实质上的隶属。在这样的条件下,资本家对工人的控制更加严格,剥削方式也更加隐蔽和残酷,比如“泰罗制”和“福特制”。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工人阶级反抗力量的不断壮大,资本家及其代理人开始采取一些缓和劳资关系的激励制度,促使工人自觉地服从资本家的意志。这些制度主要有:
其一,职工参与决策。这一制度旨在协调劳资关系,缓和阶级矛盾。按照这种制度,有的国家在企业的监事会中,劳资双方各占一半席位,对企业重大问题共同进行决策。
其二,终身雇佣。这是一种用工制度,工人一旦进入公司工作,只要不违反公司纪律,就会终身被雇佣。实行这个制度的目的是增强工人对企业的归属意识,从而更加自觉地服从资本家的统治。
其三,职工持股。该制度旨在通过使职工持有一部分本公司的股份来调动工人的生产积极性,使工人产生归属感,在生产中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剩余价值生产。
此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特别是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以及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发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缓和矛盾,避免社会剧烈冲突和动荡,保持社会的稳定,建立并实施了普及化,全民化的社会福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劳动者的安全和保障需求,保证他们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改善其生活状况,劳动者工资水平也有所提高。当代西方国家在分配领域的这些变化,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对于分配关系的新调整,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由此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第四,社会阶层和阶级结构的变化。在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社会阶层,阶级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
一是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很大变化。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大公司内部的资本所有权与控制权发生分离,拥有所有权的资本家一般不再直接经营和管理企业,而是考手中拥有和掌握的企业股票等有价证券的利息收入为生,最终成为以剪息票为生的食利者。
二是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大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通常享有优厚的薪金和职务津贴,企业董事所得利润等,与企业的资本所有者的利益是高度一致的。他们在企业中控制企业决策,组织和指挥生产,控制人事调动,处理劳资纠纷,因而控制企业的实际权力。
三是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了新变化。随着科技革命的不断深入,工人阶级的受教育程度和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高。在工业和农业等物质生产部门就业的人数相对减少,在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运输,邮电贸易,金融,教育,保健等各类服务业就业的人数大幅度上升。随着工业中现代化,自动化服务和新工艺的广泛应用,新的生产管理方法和生产组织形式的广泛实行,从事体力劳动的蓝领工人越来越少,从事脑力劳动的白领工人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从事监督者,调节者和操作者的工作,实现了从传统劳动方式向现代劳动方
式的转变。
第五,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为尽快恢复国民经济,在继续发挥市场机制主导作用的同时,开始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国家承担起了实现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保持经济稳定,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以及维护市场秩序等重要职能。它与市场机制相辅相成,共同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和发展。但是,从20世纪70年代起,随着资本主义经济陷入滞胀和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泛滥,西方国家普遍走上强化市场调节,弱化政府干预的道路,即通过国有企业私有化来提升经济竞争力;通过福利制度改革,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通过放松对经济和金融的管制,释放经济活力。随着政府干预经济能力的弱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局限性越来越突出,即难以化解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私人占有之间越来越尖锐的矛盾,资本主义经济一步步陷入衰退和停滞,经济危机呈现新的特点:去工业化和产业空心化日益严重,产业竞争力下降;经济高度金融化,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节;财政严重债务化,债务危机频繁爆发;两极分化和社会对立加剧;经济增长乏力,发展活力不足,周期性危机和结构性危机交织在一起;金融危机频发,全球经济屡受打击。例如,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的破坏的作用。
第六,政治制度的变化。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公民权利有所扩大。公民在法制范围内较广泛地通过个人的政治,法律行为,或以团体,组织,政党为单位,通过集体的政治,法律行为影响国家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以谋求自身利益。同时重视并加强法制建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加强了法制建设,以便协调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利益,缓和矛盾和冲突,更好地发挥对经济生活的干预作用。在法制建设中,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宪法和法律,使国家权力的行使,政权结构的布局以及国家权力结构中各种权力主体的活动均被纳入法制范围。此外,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生活中十分引人注目的现象。
二战后资本主义变化的主要表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发生变化是客观事实,正视这些变化,深刻分析这些变化的实质,对于我们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把握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必然要求调整和变革那些不适应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社会化要求的旧的生产关系。这种在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推动下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发展,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而作出自我调节的结果。
第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资本主义制度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基础上的剥削制度,无止境地追求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规律。只要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还存在,只要生产剩余价值的规律还发生作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就不会发生变化。从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生产资料私有制依然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特征的雇佣劳动制度依然存在并运行着。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并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获取剩余价值的方式和方法。资本占有的社会性提高了,但是资本在社会经济关系中的支配地位并没有根本改变。传统的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分化,资本与新型的劳工阶层之间的支配与支配,剥削与反剥削的斗争依然在进行,特别是随着传统产业的萎缩和高科技产业吸纳就业能力的减弱,越来越多的传统产业工人失去就业机会,失业人口越来越多。社会福利制度缓和了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矛盾,但是并没有改变导致财富占有两极分化的制度基础,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社会矛盾日益加深。同时,社会福利制度本身也由于经济持续低迷,政府背负沉重债务而难以为继。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虽然重视对经济的协调,但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垄断资本的利益,政府的经济干预职能难以防止和克服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经济增长乏力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常态。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发生的变化并没有改变其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仍然是服务于资产阶级进行统治和剥削需要的政治工具的本质属性。
这一切表明,虽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这些变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并没有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也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论断的科学性,根源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经济危机依然是资本主义不可克服的痼疾。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这些变化,有助于我们在深刻洞察资本主义本质的同时,实事求是地分析和借鉴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积极因素,为我所用,以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