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半年报风起云涌,接近尾声。此次上市公司业绩与股价的联动性之强,感觉远远超过以往。一些数年如一日股价稳健增长的大牛股,出现了大幅度的下跌,在香港证券市场尤甚。笔者注意到,市场对于公司扣非净利润的关注,似乎达到了一个顶峰。
有的公司净利润大增,但是扣非净利润大幅下滑,有的公司恰恰相反,扣非净利润在增长但是净利润很难看。打个比方,一个人日常上班工作的收入,可以算作他的正常收入,在路上捡到钱包私吞的收入是非经常性收入,因为你不可能天天捡钱包。
放到上市公司身上,主营业务利润是投资者喜闻乐见的,如果是转让资产、投资收益等就属于非经常性收入。在估算上市公司市值时,扣非净利润除以股本得到每股收益,再乘以行业平均市盈率倍数,才是谨慎的计算方式。对于非经常性损益,一年发生一次就差不多了,之后多年反复发生是不符合现实的,所以也就完全没有道理去乘以市盈率倍数计入公司市值。
笔者遇到许多上市公司净利润好看但是扣非后可能转盈为亏的例子,其中相当一部分公司的大股东实力雄厚,见到上市公司时运不济、惨淡经营甚至是造假事发,就做“活雷锋”接手上市公司亏损资产,或者将旗下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避免上市公司被戴帽甚至暂停上市。但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大股东花出去的成本和遭受的损失,它总是有办法在未来一年内从上市公司找补回来,最终实际利益损失的通常还是无力影响上市公司经营的中小投资者。
近期香港市场某大蓝筹股遭到市场批评,股价出现较大幅度下跌,其中一个主因也是许多投资者视公司投资收益为短期效益,不计入公司未来估值体系中。也有A股的明星公司扣非净利润大幅上涨,股价反而没有出现大幅暴跌,显示有许多投资者认可公司市场占有份额的扩大,轻视之前公司投资收益太大,造成今年净利润同比大幅下滑的财务结果。
有意思的是,很多公司净利润好时就宣传净利润,扣非净利润好时就宣传扣非,无疑是糊弄投资者。在对上市公司估值时,投资者最好以扣非净利润为唯一标准,一把尺子衡量到底。公司总是追逐利益最大化,所以在它享受了投资收益造成净利润暴涨的时候,并不会挖出来投资收益去做宣传,却在净利润下滑时,总是会想到丢出扣非净利润法宝企图自救。
在当前监管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中,已经有不少财务指标细则采用了扣非净利润,而不是净利润。不过,绝大部分投资者没有习惯去考量利润中的“非经常”部分,更不用说再具体分析收益的来源了,这就埋下了巨大的投资风险。
净利润指标是有缺陷的,容易被上市公司高管操控,但是扣非处理后就完善了不少。对于净利润大幅下滑但是扣非数据上升者,投资者可以再考察其投资价值;对于净利润一“扣非”就现出原形者,投资者最好直接判断下扣非的收益未来能否反复获得,如果不能还是敬而远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