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一季度成长股反弹较大,一些中长期业绩优秀、偏成长风格的基金也有所表现。不过,参与这类基金定投的投资者可能在短短两三个月内,就体验了一轮小小的“过山车”行情。
老基民朋友对于这些小波动可能见怪不怪,但是对于新定投者来说可能会有所担忧。的确,如果是从市场的相对高点开始定投,刚开始的体验大多不好:假设第一次扣款基金净值是1元,第二次净值跌到了0.8元,账户上就会出现浮亏,轻则影响心情,重则直接停扣。
今天我们这篇文章的陪伴主题就是想告诉大家,即便定投始于阶段性高点,也不用怕,长期坚持,总会迎来赚钱机会。
分摊成本 高位买入也不怕
基金定投是定时定额投资某只基金的简称,它的本质是一种分批买入基金的策略,这个策略的核心“分批买入”的特点能够实现分摊成本的效果。
举个例子,假设小明看好了一只长期业绩不错的成长风格基金,准备买入的时候基金净值已经涨到了2元,如果他一次性买入2000元,那么只有这只基金净值继续上涨超过2元时才能实现盈利。
但如果是定投,假设他每周四买入500元,不同买入时点基金净值分别是2元、2.2元、1.9元、1.8元,那他持有这只基金的平均成本是(2+1.9+2.1+1.5)÷4次=1.875元。哪怕这只基金净值波动大,只要后续净值能上涨超过1.875元,小明就能实现盈利。
由此可见,只要能够持续扣款,即便买在高点,持有基金的成本会随着市场自然的波动而被摊平。
由此类推,如果定投买在了市场底部区间的低点,这一次的“最低成本”也不会是最终持仓平均成本,甚至随着未来定投扣款期数的不断增加,一次“抄对底”的行为对整个持仓成本的拉低作用会逐渐钝化,即定投所谓的钝化效应。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我能判断什么时候是底部,肯定会坚定满仓。这就涉及到了投资中的难题之一“择时”。择时是投资中“圣杯”,判断难度很大,即便是专业投资者也不敢确认自己总能踩准时机,正因为如此,定投被视为很多人尤其是普通投资者解决择时难题的利器。
定投浮亏 按兵不动or积极行动?
从定投分摊成本的本质来说,无论是高点还是低点扣款,似乎影响都不大,那始于高点的定投出现浮亏,我们除了按兵不动,有没有更好的应对方案呢?
还真有,尤其适用于目前的市场环境。站在当前时点,A股大盘指数在3200点附近震荡,市盈率在13倍左右,这个位置市场整体的性价比还不错,如果想以较小的波动拿得稳、拿得久,可以尝试积极定投。我们曾经用偏股型基金指数做过定投测算,在历史上上证3200点开启定投,整体收益较为可观。
投资需要完善的框架、深入的研究、缜密的逻辑,也需要方位感,而对市场的基本认知、估值点位的相对判断,就是方位感的表现之一。除了方位感,我们也需要掌握一些实际可行的操作小技巧,优化一下成本平摊的效果。
定投影响成本平均靠的是两个指标,定时+定额,时是扣款的时点、频率,额是扣款的金额。拿当前市场仍在底部区间蓄势待发的特征来说,如果想利用低位的价格优势摊低整体持基成本,可以增加扣款频率或者扣款金额。
举个例子,假设高点买入陷入浮亏,手头资金相对充裕,方法一、将月定投改成周定投,扣款频率增加,每次扣款金额不变,频率增加能够买到更多低成本的基金份额;方法二、在某个市场下跌的日子,提高单次扣款金额,比如说从扣款1000元提升到扣款3000元,小跌小买,大跌大买。
这两种方法就是通过调节定投中的扣款频率和金额在弱市、震荡市中抓住机会摊低成本。有个形象的比喻,定投遇到浮亏,加仓解套和躺平不操作,回本速度是坐电梯和走楼梯的区别。
定投虽然能够平摊集中买入的风险,但是基金投资中会遇到市场风险、操作风险都会最终传导到定投收益中,虽然相对会小一些,但也值得关注。在熟悉和掌握各种定投技巧的同时,我们需要铭记一点,技巧固然重要,但技巧一定要有一个靠谱的施展对象,也就是选对基金。
不同类型的基金风险收益特征迥异,同一类型的基金业绩表现也各不相同,即便同一个基金经理管理的基金也会适用不同的投资者。因此,投资者既需要明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收益目标,同时也需要加强对基金产品、风险收益特征、基金管理人等维度的动态学习。
买一个手机,我们需要研究品牌、操作系统、性能、性价比,选择一只寄托美好未来希望的基金,也值得多费点功夫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