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内地企业选择在香港联交所申请上市,在他们发布的招股说明书中,往往可以见到申报期财务数据中税后净利润大幅亏损的情况。美团、小米、途虎,各个如此。
不知情的,认为这是IPO企业打肿脸充胖子、被资本绑架迫不及待上市套现;而财务专家们,则拨开迷雾,发现很多企业的经营性净利润并没有那么糟糕,甚至是盈利良好。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些申报期财务数据的利润亏损呢?答案就是今天的主角-- “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
01
定义解读
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顾名思义,可转债也可转股,本质上是一种混合了债权和股权的复合型金融工具。白话解读,投资人投了标的企业,希望进可攻退可守。
当经营达不到预期时,确认负债给钱付利息;当经营可以达成预期,投资人不当债主当股东,可以售卖股份获取更大的收益。
02
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
搞清楚了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再来说说它的公允价值变动。港股上市企业,通常都会经历多轮股权融资,典型如小米十四年18轮次融资,如途虎八年16轮。
每一轮融资,代表着一次整体估值上涨,也意味着上一轮投资者的对应股权升值。这个升值部分,就是公允价值变动。
由于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的特性,公允价值变动要么计入资产方的长投,带动权益及资产双双上升;要么计入负债,资产及权益不变的前提下使利润减少。
基于谨慎性原则考虑,会计师更倾向于列示金融负债,于是就造成了招股说明书中净利润亏损的情况。
03
公允价值变动大是好事么?
对企业而言,尤其是经营情况向好的企业,是好事。现在清楚了,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与估值升值密切相关,所以明面上看,这个金额巨大,如小米2017年财报增加亏损541亿元。
可是对于投资者,公允价值变动造成的亏损越大代表估值越高,意味着将来转股后的普通股价值越高,投资者未来可预期的收益也越高。换句话讲,这个亏损,恰恰说明了小米投资人优先股对应的股权价值升值了541亿。
对于期望购买普通股的股民来说,会增加买入价格的不可测性。因为可转换优先股转换成普通股时会增加发行总股数,类似于“定向增发”,相当于同样的整体价值对应了更多的股票数,股权被稀释,普通股每股价格必然会受影响。
但股价高低与否,则要看估值增幅与优先股转换的普通股约定数量对比,才能精确判定了。
04
结语
总之,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作为近年来新兴互联网公司IPO的“财报必备项目”,正逐渐剥去神秘面纱。
连锁服务行业的头部企业,也将有机会接触与应对,身处时代浪潮中的财务人,一定要积极面对新事物,不断学习充实,才能为企业的发展壮大,保驾护航。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