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医药零售圈最热门的话题,当属国家医保局突然发文,明确提出扩大药房在参与医保统筹资金分配中的“份额”。江湖传说,此举是武汉的老爹爹老婆婆们坚持不懈地散步换来的,在此暂略过不说,今天单纯就此举对药店发展前景的影响聊一聊。
此次讨论主要是基于国家医保局的官方文件展开的,这应该也是未来大多数地区的主流模式。为啥这么说呢?据笔者了解,虽然按照国家规定,医保目录商品已经实现了编码统一,也不允许各省增补地方医保品种。
但在实际执行中,经济发达区域由于资金雄厚,执行的政策相对比较宽松,而经济落后地区由于有转移支付的稳定保障,在具体政策执行时也中规中矩,最可怜的当属经济中等的地方,要么是口惠而实不至,要么是能不执行就不执行。当然,也有因为特殊原因,比如此次的武汉,在政策执行上因为开了先河,所以也有突破的地方。
以上这些特殊情况都不属于我们探讨的范围,今天只能探讨一下政策实际执行的中位线,所以,不要拿个别地方的个案来反驳!
国家医保局2月15日的通知,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双定点一目录,也就是处方来源于定点医疗机构,在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购买医保目录内的药品。特别说明,按照此规定,现在很多地方事实上在执行的“医保统筹购药认可互联网医院”的做法是不符合国家医保局规定的,不知道未来是国家医保局调整还是各地医保部门调整。
我们分析一下吧!在药店进入医药统筹范围后,药品市场会发生哪些变化?
目前是医药市场上最强势的当属等级医院,他们药品齐全,有雄厚的医生资源,药品零加成或者远低于药店平均毛利率的加成率,虽然不能挑选药品,但是药品又不是啥美味可口的食品,病好才是目的。所以,我们不难试想一下,如果你在等级医院开方了,还会去药店拿药吗?至少对于目前医药市场的主力军——中老年人群来说,药品的差价摆在那里,排队拿药时间与再去药店买药时间相比较,应该更少一点,至少相差无几吧!当然,也有可能执着于未进入集采的知名品牌药品的病人,也应该属于少数,与因此次改革拿走的个人账户资金相比,完全不成比例。
此外,当个人账户资金也用于支付等级医院的门诊医疗费用时,其实,对于中老年人来说,这些资金支出实际上相当于硬性支出,也就是说,对于传统上多用于药店购药的医保个人账户资金来说,在改革后继续用于药店购药的部分,不是减少了50%,而是相当于都没有了。这从近日很多记者调查药店进入医保统筹基金支付范畴后,客流反而变少的事实可以得到印证。
当然,在一些处方来源没有按照国家医保局政策要求执行的地方,药店的客流呈现翻倍增长的现象,销售额也出现很大幅度的增长,但是在集采药品进入难、采购成本无法降低的情况下,增加的销售集中于毛利很低的处方药上,整体增收不增利。在最近很多记者的调查中大面积出现“新增销售毛利”不足以抵消“丢失销售毛利”的情况。其实,这与经济规律是一致的。当单一客户的占比达到50%左右的时候,一定会面临毛利水平下降的风险。
再说医药市场的另一个客户:第三终端吧!其中,又分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服务站与乡镇卫生院卫生室等基层医疗机构,以及个体诊所,后者已经经过充分市场竞争,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与相对固定的患者群,已经相对固化或者稳步增减,即使是在改革后,其处方也极难流出来,与药店竞争关系不强。
而前者,在药品供应上,多年来一直饱受常用药“少而缺”的困扰,特别是口服药品,特别是到月末、季度末和年末的时候,这个问题就比较严重,据说是因为药品回款不及时等问题导致的,但是,不是说不差钱吗?或者说,未来药店扩大在医保统筹资金中的占比后,会不会也遇到类似的问题呢?
所以,医保入围统筹,对于大型连锁药房来说,因为资金雄厚、医保监管成本低、医保集采品种进入洽谈快捷等优势,可能是一个重大的利好外,其他的,还需要继续观察一段时间,当下还是好好研究一下社会大众的健康需求,如何满足他们的需求比较好一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