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恰逢周末,中国(济南)第十六届国际茶产业博览会暨第十届茶文化节吸引了不少爱茶人士和众多茶企的目光。不少业内人士表示,全国茶叶市场这几年发展迅猛,品牌茶企争相“跑马圈地”。相对于普通的市场之争,目前圈里人对“茶叶第一 A股”的关注更为强烈。
“第一和第二是天壤之别的概念,长久以来,第一的光环总是非常吸引业界的目光,人们总是很容易记住第一,却分不清第二和第三。这几年,不少茶企奋斗在‘茶叶第一A股’的上市之路上,可大都折戟沉沙、壮志难酬。”一家品牌茶企华北区负责人告诉记者,“不过,众多茶企并没有退缩不前,而是屡败屡战,争抢第一的念头甚至胜过了企业发展本身。待到‘茶叶第一A股’亮相之日,也到了市场竞争更趋激烈比拼内功之时,谁能做好企业创新和家族传承,或将成为最后的赢家。”
中国茶企的“冲A之路”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但在如今的资本市场上,茶企却很不受待见。新式茶饮“奈雪的茶”已于2021年6月底登陆港股成为“新式茶饮第一股”,而“茶叶第一A股”却迟迟未有定数。谈起冲击“茶叶第一A股”,就不能不说八马茶业和澜沧古茶。
作为近期在“冲A之路”上比较活跃的茶企,八马茶业冲击“茶叶第一A股”的道路可谓一波三折、命运多舛。去年4月,八马茶业向深交所提出创业板IPO申请,当时多家财经类媒体争相报道此事,为其“冲A之路”加油助威。可到了2022年5月10日,八马茶业主动撤回创业板上市申请,给业界留下了诸多猜测:是“冲A”失败?还是另有玄机?
5月20日,中国证监会深圳监管局发布的消息显示,八马茶业再次发布了IPO辅导备案报告,宣告八马茶业并非终止IPO计划,而是转换征途冲向主板,让众多茶企重拾信心再次安心“吃瓜”。知道内情的业内人士称,八马茶业辅导协议签署时间就在撤回创业板上市申请后的几天,说明这是“谋定而后动”,重新更换“赛道”是为了更好地“冲A”。
普洱茶公司澜沧古茶近期也不消停。2022年5月30日,港交所官网显示,普洱澜沧古茶股份有限公司首次递交了招股说明书,计划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这意味着,澜沧古茶正在冲刺港股普洱茶第一股。
而在此之前,澜沧古茶曾于2020年向上交所提交上市申请,但1年后公司撤销了申报材料,“冲A之路”就此暂停。此外,龙井茶业、铁观音、竹叶青茶业、华祥苑、谢裕大等茶企都曾在“冲A之路”上铩羽而归。
其实,茶企的经营业绩并不差。还是以八马茶业为例,在销售渠道上,八马茶业主要分为直营与加盟两种,直营模式分为线下直营(含独立门店及联营门店)和网络销售(含线上自营及电商入仓)两种,加盟模式分为直接特许和区域复合特许。最新数据显示,八马茶业拥有直营店366家,加盟店超过1700家。得益于门店数量的快速增长和定制采购模式的扩展,八马茶业实现了较快的增长。招股书显示,八马茶业2019年、2020年和2021年3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0.22亿元、12.66亿元和17.44亿元,净利润分别为0.90亿元、1.16亿元和1.62亿元。公司3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9.49%和21.64%。
在冲刺IPO过程中,八马茶业本不该面临如此艰难的境地。在业内,八马茶业被认为是一家很有特点的公司,“豪门联姻、家族化管理”是外界给八马茶业贴的标签,这是市场对它的固有印象。不过,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它有资本的加持和青睐。回顾八马茶业的资本化之路,已经走过了八 九年。相关数据显示,八马茶业最早一笔融资是在2014年,战略融资了1.5亿元,投资方包括大名鼎鼎的IDG、天图资本、同创伟业和天玑星投资等。以八马茶业的各种优势加持,如果不是茶企,可能早就实现了“冲A梦想”。
市场不缺后来者
多家茶企的曲折IPO之路,让人慨叹“茶叶第一A股”的诞生并不容易。可市场永远不会缺少勇敢前行的后来者,中国茶企的“冲A之路”上,还有不少潜力企业蓄势待发,静待花开。
早在2020年6月,中茶股份就和澜沧古茶前后报送上市资料。不过,中茶股份拟在上交所上市,澜沧古茶则拟在深交所上市。当时,业界就谁会成为“茶叶第一A股”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和竞猜,期待茶企尽快打破“上市难”的魔咒。
奈何造化弄人,澜沧古茶未能如愿,但接着转战港交所,中茶股份则还是在等待中。中茶股份当时的招股书显示: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主要为各类茶叶产品及相关制品的销售收入。报告期各期,公司主营业务收入119673.28万元、144323.85万元和158661.06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均超过95%,公司主营业务突出。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复合增长率为15.14%,保持持续快速增长趋势。
中茶股份这样的“中华老字号”企业期待上市,中吉号等业界实力企业同样不甘落后,也在筹备“冲A”的路上。
7月23日,中吉号相关区域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这几年一直按照上市的标准要求企业合规发展,为早日实现主板上市而努力。他认为,众多茶企之所以没有实现上市的梦想,与茶企本身的各种属性有关。资本市场历来有“爱喝酒”,甚至“爱喝奶茶”,却“不爱喝茶”的笑谈。但对各茶企来说,目前的“茶叶第一A股”之争,已经成了象征性说法,大家都想着“第一”的光环,反而有不少企业对本身的转型升级有所放松。其实,企业的上市之路,本来就是自我规范和提升的过程。从这点上来说,各茶企能否如愿成为“茶叶第一A股”并不重要,只要各茶企能在上市过程中规范发展,产品质量持续提高,经营模式不断创新,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对消费者和市场来说就都是福音。
相关数据显示,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中国茶叶需求量的进一步提高,中国茶叶产销量仍将保持增长。2021年中国茶叶产量318万吨,同比增长24.82万吨;茶叶销量230.19万吨,同比增长10.03万吨。这么大的市场规模,又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茶企的自我提升之路,关系着人们的幸福生活指数。经过多年“冲A之路”的轮番洗礼,部分茶企已经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
茶企传承或比“冲A”更重要
多家茶企目前非常关注“茶叶第一A股”之争,并希望自家企业能率先胜出,从而在行业里占据有利位置。但业内部分有识之士,目光显然更加长远,他们看淡“第一”之争,认为茶企的传承和持续创新发展,或许比“冲A”更加重要。
某品牌茶企区域负责人告诉记者,中国茶企一直以来带有强烈农耕文化的色彩,不少人还是坚持“得茶园者得天下”,尤其是文化水平相对不高的老一代茶人,对当今茶企的商业文明估计不足,要想实现茶企转型升级,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企业传承或许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面临的重大问题。
这位负责人认为,“茶叶第一A股”之争只是暂时的行业焦点,即使有哪一家茶企日后实现了这个梦想,“第一”的光环也不会维持多久,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更是发挥不了太大作用。原来茶企圈里流传着“万家中国茶企拼不过一个立顿”的说法,虽然有些危言耸听,但其中有关品牌的重要性,已经让很多人重视和寻找破解之道。而茶企要实现转型升级,品牌打造和新产品研发势在必行,这就对茶企决策人的综合实力要求很高。从目前各茶企的情况来看,部分掌舵人逐步迎来传承期,“茶二代”甚至“茶三代”的陆续登场,或许能给行业发展带来亮眼的看点。中国茶企从农耕文化转向商业文明的雄起之路,必将越来越精彩,值得市场和消费者期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