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最后一次LPR终于尘埃落地:
12月20日,据人民银行官网消息,2022年12月20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1年期LPR为3.65%,5年期以上LPR为4.3%,均维持不变。
今年LPR在三个月份出现下调,1年期LPR和5年期LPR累计分别下降15个基点和35个基点,最新一次下调是在8月。
图片来源:见图
1年期LPR为3.65%,5年期以上LPR为4.3%。这已经是LPR第4个月没有下调了,也就是没有降息。
图片来源:网络
至此,2023年的开年LPR执行标准,已经正式锁定,对于中国利率关联最为密切的房贷,2023年开年以后,基本就会按照当下这个数据得到执行。
LPR保持了政策定力,这让很多对“降息”抱有期待的群体,注定失望了。
最新一期LPR维持不变,是符合市场预期。
事实上,自8月LPR实现非对称下调后,近几月LPR报价均“按兵不动”,主要与MLF等政策利率维持不变,资金利率快速上行和市场波动使得银行负债端承压、信贷需求不足下净息差已处于历史低位等因素有关,LPR报价没有相应下调空间。
这篇文章,就将基于LPR最新的动向,进行专题分析,并对后续即将到来的2023年中国利率走向,进行有依有据的研判和研究。
关注动向,把握本质,看清主线,研判趋势,指导行动。
本文已反复自查合规,不碰红线,语言平和公允,不带价值导向。
内容有依有据,分析理性客观。
硬核内容,错过不再。
以微见著,洞察先机,把握趋势,指导决策。
PS:
- 文章略长,内容的阅读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并且需要进行思考。
- 内容不求讨好所有读者,写作分享也是一个阅读群体和写作群体互相选择的过程。
- 每个人的认知层次不同,不做强求,这篇文章的内容不是什么大路货,也不是什么看完能够带来轻松愉悦精神满足的爽文,请结合自身需要和认知需求理性看待。
- 头条独家文章,抄袭搬运必究!
(如果这篇文章在其它资讯平台被看到,不用怀疑,就是抄袭搬运,厚颜无耻)
选择大于努力,思维决定层次,是任何时代任何环境下的重要规则。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1
LPR“按兵不动”,背后是国家怎样的考量和原因?
要弄明白LPR调整的原因,就需要弄明白LPR的组成逻辑。
LPR的定价公式一般是这样:
LPR=MLF利率+银行成本(主要是资金成本)。
无论是降准,还是存款降息,都不同程度地降低银行资金成本。
作为LPR的锚,本月先行公布的MLF利率不变,市场对本月维持LPR不变已有预期;
另外,从2022年开年以来,国内银行受宏观经济波动与持续让利实体经济,部分银行的净息差和经营压力明显增大;
考虑国内因城施策稳楼市政策措施仍有较大空间,国内需要继续引导各区域用好政策空间;
市场对经济复苏前景持续增强,稳楼市一揽子政策效果滞后显现,楼市有望筑底企稳回暖”。
总的看下来,12月MLF利率维持不变,则主要源于内外因素的综合考量。
一方面,美国CPI虽连续第二月超预期回落,但美联储决议及鲍威尔讲话偏鹰,且利率终值预期提升,2023年至少还有75个基点的加息空间,短期仍对我国政策利率下调形成一定制约;
另一方面,近期防控调整、地产等稳增长政策持续加码,各项重要会议积极定调提振市场信心,经济回稳向上的大趋势已基本确定,政策效果显效观察期内继续下调政策利率的必要性不高。
最重要的还有一个原因,12月份的LPR面临最新的定价日,所以按兵不动,是符合市场规律的:
LPR按兵不动,最大可能是要配合多数居民房贷的重定价日(每年1月1日),同时作为LPR报价基础12月MLF利率未发生变化。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2
复盘2022:年内LPR的几次调整,能够给中国的存量房贷带来多少实质性利好?
因5年以上贷款大部分是房贷,其利率下调情况备受购房者关注。
根据央行数据统计,2022年以来,LPR一共调降过3次,时间分别在1月、5月和8月。
图片来源:网络
其中,1月两个期限LPR出现非对称下降,1年期LPR下调10个基点至3.7%,5年期LPR下调5个基点至4.6%;
5月,1年期LPR不变,但5年期以上LPR单独下调15个基点至4.45%;
8月,1年期LPR下调5个基点至3.65%,5年期则下调15个基点至4.3%。
值得一提的是,因大多居民房贷重定价日为每年1月1日,因此后一年房贷利率水平,一般要依据上年12月5年期LPR报价。
粗略计算,2022年内5年期LPR共调降35个基点,假设某购房者在等额本息的计算方式下,按照基准计算,存量房贷利率变化即,贷款100万分25年期,2023年首套月供可少还204.18元左右,1年内可省下2450.16元;二套月供可少还209.26元左右,1年内可省下2511.12元。
下调LPR尤其是优先调降、单独调降5年期的动作,对于中国经济环境和贷款结构而言非常重要,这样可以逐步降低增量和存量房贷利率以及购房成本,满足和进一步释放居民刚需、改善型按揭贷款需求,提高居民购房意愿与能力,促进房地产市场销售,推动楼市尽快出现趋势性回暖势头。
但是当下中国房地产经济和楼市的问题,早已不是市场本身的问题,所以即使2022年LPR几轮调降,边际效应并不明显,这也成为了年终LPR定价日到来以前,按兵不动的一个重要原因。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3
趋势研判:2023年,LPR还有下行调整的空间和想象力吗?
事实上,2022年12月份,中国各项稳经济政策不断加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出更强的稳增长、扩内需、提信心信号。
从各个维度上去看,为进一步刺激信贷需求、激活主体活力、促进楼市回暖,并有利于消费回升,2023年LPR仍存在下调空间。
考虑到2023年初银行面临“开门红”任务,在信贷亟待发力的情况下,LPR调降可有效带动实体融资成本下降,推动信贷扩张。
同时,金融支持地产“16条”措施出台后,按揭贷款等仍在低位徘徊,也需要信贷政策进一步配合,推动地产销售和投资回升。
因此,明年一季度LPR调降或存在可能,且以能够更好支持实体的5年期以上LPR调降最为必要。
还有,从银行息差角度考虑,居民房贷重定价日多为每年1月1日,也不排除报价行从维护全年资产收益角度考虑,推迟到2023年一季度再下调5年期LPR报价的可能,这样既可以有效促进信贷增长,又给予了自身进一步降低负债成本的时间窗口,具备可行性。
值得注意的一个货币动向,是2022年年底的阶段,中国的金融系统和各级银行,出现了明显的流动性收紧的情况:
12月12日,央行发布2022年11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数据显示,11月份银行间人民币市场以拆借、现券和回购方式合计成交157.4万亿元,日均成交7.15万亿元。其中,同业拆借日均成交4731亿元,现券日均成交1.3万亿元,质押式回购日均成交5.36万亿元。
11月份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为1.55%,比上月高0.14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0.48个百分点;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为1.61%,比上月高0.15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0.45个百分点。
图片来源:网络
受此影响,债市、银行理财纷纷下跌。
据Wind统计,截至12月18日,最近一周共有3961只债券型基金净值下跌,占比约为78%。
银行理财方面,据Wind统计,在12月已有净值更新的26706只理财产品中,共有19497只最近一周的净值回报率为负占比为73%。
从银行资金成本的影响,LPR也有在新一轮定价日到来以前,锁定全年利润率的必然需求。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写在最后:
结合现实,分享对2023年中国的经济和货币环境的几点独家观点
LPR虽然没有变化,但是在公布LPR的同日,央行发布消息称,为维护年末流动性平稳,12月20日人民银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1460亿元7天期和14天期逆回购操作,其中7天期50亿元,14天期1410亿元,利率与此前保持一致,因今日有20亿元逆回购到期,实现净投放1440亿元。
央行加大逆回购操作力度,以熨平年末短期资金面扰动因素影响。
整体看,国内经济复苏前景更加乐观,物价整体温和可控,宏观政策环境友好,市场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对股、债均偏有利。
关键还是要看中国货币环境的流动性,当前摆在中国经济复苏面前的问题,绝对不是什么通胀风险,而是需求不足对应的通缩压力。
2023年注定将成为中国经济重要的复苏期,但是这样的复苏不会一蹴而就,更不会旱地拔葱。对于绝大多数的普通中国人,也将迎来一个大有可能的窗口期。
但是也要清醒的看到,疫情防控调整以后,存在不确定性封信啊的调整期、闯关期,还有适应期。
在风险没有确定以前,按照中国国家的风格和考量,一定会留足后手和发力空间。
虽然利率下行是必然趋势,虽然当下主流的经济论调和价值语境都是“到了全力搞经济谋发展稳增长”的时候了。
但是国家层面考虑和做事,肯定在安全和发展上,要有所抉择和侧重。
2023年是可以预见的政策大年,而对货币政策的调整,应该有一个相对理性的认知:
如果2023年中国国内经济复苏情况达到预期,LPR的下调实际上并不是必选项;
而如果2023年中国经济需求不足,消费刺激效果不佳,LPR再降,能发挥多大的作用?
看问题要看到关键,LPR,只是观察经济的一个窗口,而不是决定性因素。
以上,就是对最新的LPR动向,进行的专题分析和解读内容,和各位读者朋友们,进行一个分享。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