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先提醒一下,小心不要让老板或是同事发现你正在看这篇文章,因为我们今天要介绍的书,主题和换工作找工作有关,毕竟今年刚开始,很多人可能领完年终,都会有年后职务变动的念头,所以我们今天要来分享怎么用科学数据的方法,更精准的找到适合自己的好工作。
那讲到这个科学数据,我们要实事求是,看数字说话,刚刚说很多人想要趁年后转职,并不是我们乱猜乱讲的,根据人力银行在1月30号公布的,兔年新春开工调查里面就显示,有高达百分之57.1的人,觉得自己的跳槽意愿大于留任,百分之36.1则只是觉得几率一半一半。
只有百分之6.8的人,会想要继续留任,另外也发现,大部分的人都希望公司在新的一年可以替自己调薪约百分之6.8左右。
如果我们以官方经常性薪资8000元来估算的话,大约也只是奢求每个月薪水能多个500元罢了。但老板听到这个要求,可能就直接跑路了。根据数字显示,只有六成的企业表态在兔年后会有加薪的计划,这个数字,低于去年同期的七成多。于是,有很多人只好期待通过跳槽来替自己争取加薪的机会。
所以如果你有考虑年后要转职,但又不是很确定换个工作会不会比较好,可以先参考看看这一本由日本作家铃木佑所提出的AWAKE5步骤,这也是他在研究完4000多篇论文和调查数据之后归纳总结出来的一个系统化的工具,可以用更科学,更逻辑的方式,帮助我们进一步去厘清像是,这间公司好吗?现在的工作还应不应该继续做下去吗?这一类复杂的职业生涯问题。
先来讲讲第一个A,看清真实,作者认为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第一件事就是要避开七大盲点,从幻想之中清醒过来。
例如说,大家一定都会觉得如果可以把兴趣当饭吃,会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吧,因为很多成功人士,也都是这样子讲的。
不过根据相关研究发现,幸福感的高低跟是不是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情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因为再怎么有兴趣的事情,一旦成为了工作,现实中难免还是会遇到很多讨厌或者是麻烦的事情,而且期望值越高,就越容易跟现实产生落差,久而久之,就会怀疑自己是不是真心喜欢这个工作,幸福感反而会因此下降,真正可以把兴趣当饭吃的,相对来讲很少,因为一些名人的成功故事,常常是经过媒体的包装和放大之后,会让人家觉得误以为说适合的工作就等于是兴趣,很容易造成幸存者偏差的误导。
所以作者这边也特别提醒,不要把兴趣当成找工作的唯一指标,否则很有可能会错过其他更好的机会。
而且耶鲁大学的研究也发现了所谓的天职,其实做了之后才发现很有趣的工作,所以重点不是在找到有兴趣的工作,而是想办法从工作当中发现乐趣才对。
其他还有像是按照薪水高低,依产业和职务,依工作内容轻松度,来选择工作等等,这些都是要特别注意的盲点,不过我觉得一般最常见的应该还是看薪水高低来选择工作吧,因为工作就是为了要赚钱,如果有更好的薪水,为什么不去呢?不过就像前面讲的,如果我们只聚焦在一个点上,很容易就会让思考陷入僵化。
根据哈佛商学院的研究,求职和转职失败的原因有高达七成,都是因为目光短浅,想的不够全面,因此忽略了其他面向和可能性。
其中会不断失败,一直换工作的情况,最常见的就是因为只考虑到钱比较多,没有想清楚就做出决定。
但是跳槽就可以加薪有什么不好的?我们举个例子,假设跳槽之后每个月可以加薪500块,等于是每天,可以多吃大约一个鸡腿,其实想想很不错,但如果我们再多考虑到新工作,得要重新计算年资,比如说第一年的特休假可能会减少,没有员工旅游补助,没有奖金等等这些福利,再加上还得要适应新的环境,职务内容,重新建立人脉等等啊,多考虑到这些无形和有形的成本,进来之后每个月多500块的这个诱因,好像就没有那么划算了。
换句话说,如果找工作的时候我们只聚焦在钱,就会没办法想的更全面,找到理想工作的机会也大幅降低,虽然我还是觉得钱很重要,但是根据佛罗里达大学的研究发现呢,薪资高低和工作满意度之间的相关系数,其实只有啊r=0.15。
所谓的相关系数,是指两个数据之间的关联度指标,当相关系数越接近一的时候,就越有关联,一般来说,当相关系数在0.5以上,就能判断两者之间是有正相关的。
例如说大家应该都认同人会因为个性做出不同的行动这一点,研究就发现个性和行动的相关系数是0.9,这样回过头来看的话,薪资高低看工作满意度之间的0.15,在统计学上可以说是几乎没有关系。
这点还是很让我意外的,其实我觉得这也不一定,以我来说,关联度搞不好要高达0.5以上,不过讲到薪水,如果工作满意度和薪资之间的关联度是这么低的话,那你觉得年收入到底要多少你才会觉得满意?根据诺贝尔经济学得主康纳曼的研究,他发现当年收入达到台币50万的时候,其实就已经是幸福感的极限了,之后就算增加再多的钱,也都不会感到更满足。
另外一个类似的研究也有说当年收入达到26万之后,即便再增加多一倍的钱到52万,幸福度也只能稍微多提高5%而已。
也是说当收入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这个满意度,就开始慢慢的钝化,赚再多的钱,也不见得可以让人对工作更满意,我也好想体验看看加薪加到无感的感觉。
不过这就像经济学的边际效益,不管赚再多的钱,我们很快就会习惯,幸福感一下又会回到原本的基准线,而且有一项研究也发现,大部分的人刚加薪之后啊,幸福度的确会大幅的提升,但是大约维持一年后,就会开始下降,过了三年,就会跌回原来的水准,这也难怪,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常常一个工作只做两三年就想跳槽了,毕竟要找到年年都帮员工加薪的公司,真的很难。
那些可以撑过三年的人呐,我想一定是在工作里面发现除了钱以外,更重要的成就或是乐趣吧。
没错,这个就是第二步的W拓展未来里面要讲的重点。
在排除找工作应该避免的七大迷思之后,作者这边也进一步说明,一份好的工作必须是具有发展性才能让人家愿意长时间继续做下去,其中就包含了自由、成就、多样、明确等等这七大条件。
这些特色,可以说是寻找职务的方向指引,例如说确认这个工作是否有高度的自主权,是否有每天进步的成就感,还有工作内容多元化等等,通过这些重点来筛选工作,就能进一步找到合适的选项,接下来第三步骤的A是除害,也就是有了目标的名单之后,还要先做好这间公司的各种调查,才能避开黑心职场,因为其实找到了表面看似OK的职务,如果不深入了解实际的工作环境和状况,日后只要发现一点缺点,就会让工作的幸福感大大的降低。
例如说工作很有成就感没有错,但是加班频繁,工时太长,这是因为负面的想法会比正面的强上六倍,所以要尽可能的先排除工作里面的负面因素,然后第四步的K是察觉偏误,最后一个E则是重建工作价值。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