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11日,上海票据交易所发出《关于票据付款期限调整和信息披露有关事项的提示》,人民银行、银保监会拟修订相关办法,缩短票据最长付款期限,商业汇票的付款期限自出票日至到期日止,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上海票据交易所提示企业和财务公司用户根据商业汇票付款期限调整做好相关准备。
其实,早在2021年官方就提到将商业汇票承兑期限由1年缩短至6个月,以减轻企业占款压力。
2022年1月14日,央行发布《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票据新规")。票据新规规定,商业汇票的付款期限自出票日起至到期日止,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
到了5月,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均重点提出:抓紧出台压缩商业汇票承兑期限。
随着票据新规有望正式出台,商业汇票承兑期限压缩至6个月已势在必行!
商业汇票等非现金支付方式本身具有一定的承兑风险,且其实际承兑兑现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对于数额较大的交易来说会使得交易对方产生一定的时间成本,尤其是对中小企业来说流动资金是决定其经营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压缩商业承兑期限措施,对中小企业来说,将是一大利好!
不过,对于票据市场来说,票据期限缩短会有什么影响?
1、从企业方面来看,对融资性质和套利性质票据的承兑需求有一定的抑制。从银行方面看,部分供给量大的银行的承兑业务受到抑制。因此票据供给总量将有一定的下降。
2、对于房企,原本通过一年期商票来替代短融、压低有息负债规模的做法将受到明显压制,商票签发预计将降速减量。
3、转贴现市场总体交易规模影响将会有限,交易量预计将有所提升。
4、原本1年期的票据可以在一定时间内解决手上的应收应付问题,一旦变为6个月难以完全覆盖流动性缺口期限,要么开两次但充满变数,要么用其他高成本的一年期融资,无疑都增加了供应链上企业的融资成本,对有融资需求的中小企业来说,反而是不利的。
5、由于期限缩短,票据资产的周转速度加快、交易属性可能进一步凸显,票据利率的波动可能会加剧,特别是年初时点建仓,下半年票据资产的供需矛盾将更严重。
确实,供应链上强势企业利用票据拉长了对弱势中小企业账期,增加了中小企业成本。但取消票据或缩短票据期限不是解决中小企业账款的关键。一是市场化的供应链中,强势企业仍然会强势,即使账面上有大量的现金,仍有可能拖延中小企业账款;二是供应链中大多数所谓强势企业也不可能永远有现金,链条上的每个企业应收应付账款存在是必然的。如果没有票据或票据期限超短,是难以真正盘活应收应付款的,最终可能还是增加了中小企业应收账款难以变现程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