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洼国营农场群,有17个农、苇场(15个谷物农场,2个苇场)。在谷物农场中原来除东风、高家、平安3个场有很少量的旱田、园田外,余者都是清一色的水田。所以,大洼国营农场群的生产建设与发展又都是围绕水稻生产进行的。水是水稻生产的命脉。因此,农田水利建设是大洼地区生产建设的一条主线。
(一)农田水利建设
1.水利灌溉工程
大洼地区的水利灌溉工程始建于1928年(中华民国时期)。当时,东北军将领看到此地有大片荒原可以垦殖,于是围堤修渠,开发水田。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后,又强抓中国劳工围垦土地,修建灌排水工程,到1944年,灌溉能力已达21600公顷。1944年,因大旱,辽河枯水,日伪政府又强迫大批当地农民修筑疙瘩楼、荣兴二座平原水库。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水库工程完成一半而停止。祖国光复后,1946年到1948年的3年中,国民党只在1947年办了“盘山农场”,耕种一年,面积很小。虽然说,大洼灌区的灌排渠系等水利工程,在解放前就已初步形成,但建国后经过恢复、发展两个时期,不断完善才有今日配套的基础。
(1)恢复时期
1949年人民政府接管时,桥、涵、闸、站等水利工程的大部分建筑物处于断裂、倾斜、倒塌状态,灌排水渠系严重淤积,已无法使用。1949年,人民政府重新建立盘山农场后,把抢修灌溉工程列为首要任务,恢复水稻生产。经过四年努力,到1952年,共投资168万元,投工66万个,完成土方169万方,恢复大小木桥145座,清理了所有严重淤塞的灌溉工程,全部修复了抽水站和桥、涵、闸以及灌排渠系工程,灌溉面积达15800公顷。由于原有排水工程标准低,排水极其困难,大部分田块能灌不能排,群众当时形象地说“能吃不能拉”。一到雨季,水稻长时间被淹,加上管理粗放,因此,水稻单产很低——1952年,水稻亩产只有179.7公斤。
(2)建设发展时期
大洼是退海平原,土壤盐碱成分大,地势又低洼,要扩大面积,提高水稻产量,必须大作“水”字文章,下力量解决灌排水基础工程和配套工程,达到能灌能排,灌排畅通。从1953年起,到I958年,采取边生产边建设的方针,修建境内灌排水骨干工程和一部分新开田渠系工程。1957年因大旱、海水倒灌,造成部分农场水稻绝收。抓住这一时机,全区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在荣兴农场大打一场农田水利歼灭战,一举彻底解决了荣兴农场排水工程配套问题,为荣兴的水稻面积扩大和产量提高,打下了良好基础。经过五年奋战,全区共用于水利工程投资709万元,完成土方483万立方米,恢复和新建木桥150座,新开水田6200公顷。
1958年,仍然是大旱的一年,河水不能满足全部水田灌溉需要。因此,荣兴等农场不得不放弃部分水田,利用劳力有剩余的机会,全区在“大跃进”的号角声中集中力量抢修了疙瘩楼、荣兴两座水库。东部一些农场集中劳力修建疙瘩楼水库,共动用土方1865万立方米,投资490万元,解决了旱季5至10万亩水田补水问题。
这一年,荣兴农场也集中全场人力、物力大干83天,将原来7000亩水面的水库改扩建成10000亩水面水库,为荣兴农场抗旱期间调剂用水打下了基础。
2.建设条田化
多年的水稻生产实践使人们认识了一个规律——盐随水来,盐随水去,水随气散,气散盐存。大洼地区的水稻生产要夺高产,光能灌能排还不行,只有加深排水,以水治盐治碱,才能达到渗透、排水标准。1959年,结合学习外地经验,在荣兴农场万亩水田进行改渠试点(当时称“水田园田化”)。具体作法是:缩小田格(一律改成一亩一格),增设排毛,加深各级排水,单灌单排。那一年秋后,获得了大面积丰收,平均亩产330公斤,比上年增产32.5%。经过试点看到增产的硕果。于是农垦局决定全面推广荣兴农场改渠治盐、实现条田化、夺取丰产的经验。在当时,全区农田状况是:长500米,宽120米,每30米一道横埝,田块零乱,大小不一(大的一格6亩,小的一格3亩),很多斗渠既为上水又是排水,群众称之为“连吃带拉”。渠系方向混乱,东西南北,无所不有。因此,形成了土地不平,水层不均,串灌串排,高地晒干,洼地淹苗,高地返盐,洼地窝盐,稻苗生育不齐,保苗率不高,收获穗数少,单产低的局面。建设条田化就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上述局面。改田标准:以纵向为主的条田,长500—600米,宽30米,田块l.5—2亩为一格;排毛深l米,排斗深l.2米,排支深1.5米,排干深2米,以便有效地降低地下水,达到渗透排盐之目的。从1963年开始,各农场连年而广泛地发动群众利用育苗前、除草后和脱谷前、收割后的空隙,大打以条田化为目标的农田水利建设会战。经过三年的奋战,到1965年,全区修挖沟渠总长7000余公里,动用土方l008万立方米,工日34万个,完成的总工程量相当建场15年完成总工程量的一半。自此,农场耕地已有70%初步实现了条田化,剩余的30%面积,逐年修建,到1970年,大洼全境已全部实现了条田化。条田,经科研单位观测,脱盐效果良好,一米上层盐分降到0.2%以下;老稻区的潜水矿化度已由1958年的15.08克/升,下降为1960年的l.97克/升。随着土壤盐分的下降,水稻亩产逐年增加,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3.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田
1970年,全国北方农业会议发出“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建设高产稳产田”的号召后,大洼各国营农场掀起了建设高产稳产田的热潮。农田水利建设迈出了新步伐。农田水利工程由过去的每年春、秋、冬三季干,发展为“小突击,大会战,见缝插针不间断,春夏秋冬常年干”;由过去场、队各自为战,发展为打破场、队界限,联合起来,分段突击,统一治理;改过去单靠人力干,为人、机一齐干;改过去单修水利工程,变水利工程、起高垫洼、整平土地一齐干。经过十多年连续奋战,到1985年,完成一大批农田水利骨干工程和建筑物工程,诸如南河沿排总,新开中排总、西排总,大洼排总等几项大型排水骨干工程。同时,完成了杨家店引水总干、田庄台引水总干、田庄台一分总、新开总干等引水骨干工程。与此同时,新建了新开河北水南调闸、清水河排总尾闸等建筑物工程,大大提高了灌排工程标准和能力,使灌区内实现了渠系相通、渠库相连、工程配套、灌排自如、南水北调、北水南调、畅通无阻,整个灌区已基本土建成田成方、渠成网、路成线、林成行、桥涵闸站星罗棋布,遇洪能防、遇潮能挡、遇旱能抗、遇涝能除、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标准条田。
据水利部门提供数字,大洼灌区从1953年到1985年的33年,共新扩建总干渠23条,长320.38公里;新建扩建排水干渠259条,长1126公里;引排支渠2025条,长2459公里;引排斗渠49950条,长19980公里,总计动用土方19245万立方米,总投资7687万元。如果将土方筑成一米见方长堤,可绕地球四圈多。
4.建设万亩方田
1987年以来,辽宁省开展了农田水利建设“大禹杯”竞赛活动。各农场都结合各自情况,开展了以改造中、低产田,建设万亩方田为中心内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经过几年的建设,不论在水利工程标准和配套方面,还是在条田标准方面,都有很大提高,取得了显著成效,多次受到省、市政府和国家水电部的表奖。
从1987年开展“大禹杯”竞赛截止1995年末,累计完成土方量15578万立方米,投入工日3624万个,投入资金26694万元。
现在大洼境内连同新开发的小三角洲在内,各农场水田都建设成为田到边、地到头、遇旱能抗、遇涝能除、旱涝保收的稳产、高产田。
(二)水稻生产
大洼地区农垦事业的发展史,实质上就是水稻生产发展史。不论是旧中国时期,日伪时期,国民党时期,还是解放后人民政府,都在这里围垦造田,办“公司”或“农场”,其目的都是发展水稻生产。因此说,水稻种植是大洼农业的基础产业。
解放前,这里水稻耕种面积少,生产水平低。据资料记载,到1944年,实种面积9300多公顷,亩产只有100公斤左右。
解放后,人民政府在这里组建农场以来,广大农垦职工在党和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大力关怀下,经过四十多年的艰苦奋斗,水稻生产经历了亩产达“纲要”、过“黄河”、跨“长江”、超千斤四个漫长的历程,不断登上新台阶,达到新水平。
1949年组成盘山农场时,当年种植水稻面积8067公顷,亩产只有83.l公斤。
1953年,面积8733公顷,亩产226公斤,超过了《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纲要标准(农业发展纲要规定亩产200公斤为纲要,250公斤为黄河,400公斤为长江)。
1963年,面积10826公顷,亩产实现278公斤,实现了亩产过“黄河”。
1975年,面积35044公顷,亩产实现406公斤,跨过了“长江”。
1979年,面积33080公顷,亩产实现501.65公斤,闯过千斤大关。水稻生产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在辽宁省乃至北方各省,均名列前茅。
1990年2月26日,《辽宁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了《大洼水平不“洼”,科技兴粮贡献大》的报道。 1991年,辽宁省人民政府授予“1990年大洼县粮食生产先进县”光荣称号;同年,国务院也授予“1990年大洼县粮食生产先进单位”称号。
水稻生产之所以能创造较高生产水平,除了得益于大搞农田水利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外,还有赖于科学种田,不断更新种子、不断改进水稻生产的栽培管理。
1.不断更新种子
大洼地区水稻生产一直很重视水稻种子管理。四十多年来,种子经历多次更新换代。
1948年至1955年,使用的是日伪遗留下的“信友”、“京租”等品种,“信友”为主栽培品种,占总面积85%左右。1953年,引进“陆羽132”、“农林1号”两个新品种,经过试种,发现存在保苗率低、不耐盐碱等弱点而被淘汰。
1955年,从熊岳农科所引进“卫国”新品种,经试种比“信友”增产,因而“信友”逐年被淘汰,到1959年“卫国”取代了“信友”,种植面积近90%。
1958年,国家农垦部从日本引进60多个水稻新品种,交盘锦农垦局试种。经鉴定,“农垦20”、“农垦21”两个品种种性好,比“卫国”增产20%左右。尤其“农垦21”,表现尤为突出。因此,到1963年,农垦品种取代了“卫国”。
1972年,从日本引进“丰锦”品种,经3年试种,比农垦品种增产10%左右,所以“丰锦”又成了主栽品种。到1978年,80%以上面积应用此品种。
1977年,引进三系杂交稻“丰优57、黎优57”两个组合。经三年繁殖试种,种性好,比“丰锦”亩增产100公斤左右。到1980年,杂交稻成了主栽品种。
1984年,从沈阳浑河引进“辽粳五号”。此品种适于密植,高产。因此,部分农场大面积种植。1989年,引进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培育的“辽盐2号”,到1990年已经普及。
1995年和1996年,引进推广省农科院稻作所辽粳83326、454、8433等新品种,又取得了比原种品种增产的好效果。
上述情况说明,每更换一次新品种都带来产量的提高。可见,优良品种是提高水稻单产的重要因素。
2.不断改进育苗方式
壮秧全苗是夺取水稻高产的重要物质基础,育苗是一项很强的综合性技术。不断改进育苗方式,提高育苗质量,是夺取水稻高产的重要一环。几十年来,经历了如下各种育苗方式:
水育苗:水整地,水作床,水管理。
湿润育苗:撤水播种,播后复土。前期旱管理,后期水管理。
油纸保温育苗:就是用油纸覆盖苗床。
塑料薄膜保温育苗:就是群众所说的尼龙育苗。1963年,从日本引进,1964年全面推广。这是育苗方式的重大变革,具有其它育苗方式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这种育苗方式一直持续至今。
塑料保温隔离层育苗:就是在种子下面加一层隔离层,铺上土,再播种。
高台育苗:是现在我们正在推广和使用的一种育苗方式,比上述各种育苗,有更多的优越性。
3.不断改进栽培方式
大洼地区水稻栽培方式,经历了直播、插秧、抛秧三种。
1949年到1958年,主要栽培方式是人工水直播——就是将种子浸后出芽,按一定行距直接播到地里。这种方式是原始的落后方式,保苗率低,杂草严重,产量低。这期间,也在部分农场试行过机械旱直播,机械水直播,飞机水直播,均未成功。
1958年开始,由直播改为人工插秧。到1960年就全部实行插秧。1963年前,都是“6×4”的小垄密植;1964年,学习推广朝鲜平安北道大垄单、双行栽培方式,到1965年全部实现了大垄栽培。在此种耕作阶段中,曾经试行过人力手推插秧机和机械插秧机,均未成功。
水稻由直播到插秧,这是栽培方式一次革命,对提高水稻单产起了重要作用。
1966年,从庄河学来水稻铲秧移栽技术,1967年在荣兴、高家、新立等农场试行。实践证明,此种方式有利于缓苗,有利增产,因而得到全面推广。
抛秧移栽这种新栽培方式是从吉林一带引进的。经过王家农场一些承包户使用,获得了成功。水稻抛秧,具有省工、省钱、发根早、分蘖早,分蘖多、秋后增产等优点。因此,1995年,在全县推广。1996年,全县抛秧面积可达60%以上。
4.
不断改进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主要任务是管好水,灭好草,施好肥,防好病虫害。多年来,整个田间管理工作不断加强,不断改善,不断提高,到目前己取得了适应亩产千斤以上的管理经验。
首先说管水。由于实现标准条田化,田格小,土地平,这就给用水管理创造了良好条件。根据水稻各个不同生长阶段,适量灌排水,达到灌排自如。过去那种高地晒死苗、洼地淹死苗的现象基本上不见了。
再说消灭杂草。长期以来,大洼地区消灭水田杂草是一项艰巨任务。尤其是在水直播时期,杂草是实现增产的大敌。每到除草季节,农场广大职工和家属全部出动,起早贪黑,大干苦干,还不行,还得到周围市、县雇大量临时工来参加战斗。1956年和1957年在农垦部直属期间,曾从中国人民解放军调集两个整师兵力来荣兴、王家农场参加除草大会战。这还不够,每到除草季节,学生放假,工厂停产,机关部门都参加除草大会战。尽管如此,部分地方,由于灭草不及时,草苗齐长,秋后严重减产。进入80年代,由于科学的发展,各种灭草药剂不断出现。目前,水稻苗田和本田灭草完全采用药剂封闭办法,基本消灭了各种杂草,人工除草成了灭草的辅助形式。现在,每到除草季节,人们不起早,不贪黑,拔拔大草就行了,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解放了劳动力。
重用化肥促增产。现在,水稻生产所需各种磷肥、氮肥、钾肥,应有尽有。目前使用的氮肥主要是尿素、硫铵两种,磷钾以“二铵”磷肥为主。施肥量随着单产的提高,亩用量也不断增加,亩用尿素35公斤左右。化学肥料对水稻增产确有明显的作用,种稻离不开化肥;然而,现在有一种倾向:重化肥,而忽视农肥的积、造和使用。从长远着眼,这对农业生产是不利的。
病虫害防治历来是水稻生产的一件大事。虽经多年防治,仍然不断发生。目前,苗期病害仍然是立枯病、青枯病、恶苗病、黑根病几种;本田仍然是稻瘟病、纹枯病、胡麻叶枯病、干尖线虫病、稻蛆病等几种。虫害主要是二化螟、卷叶螟、潜叶蝇、稻飞虱、腻虫(蚜虫)、泥包虫等。防治措施主要采取生物管理与药剂结合办法:严格种子消毒,合理施肥,管好水防止徒长,适时炼苗,定期晒田,消灭地边杂草,实行埝埂种豆以及提前、适时用药等。
总之,水稻生产是一项综合技术,各项技术必须环环扣紧,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产量。因此,必须从生产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科技水平,以严肃的态度,实行科学种田。
(三)以粮为纲单一经营
长期以来,大洼各农场坚持以粮为纲,单纯地重视水稻生产,忽视林、牧、副、渔各业全面发展。由于农场领导“单纯抓稻粒”,结果是产业结构单一,整体经济发展缓慢。
1959年,中共辽宁省委确定盘锦农垦局的经营方针是以副食品生产为主,要求各农场“大养特养其猪”,要配备专抓养猪的副书记、副场长。农垦局党委响亮地提出了“集体万万双千百,家家处处都养猪。畜禽水产齐跃进,副食基地争第一”的口号。具体内容是:局、场各办万头猪场一处,管理区办双千猪场,生产队办双百猪场,农工家庭人均饲养一头猪。为此,提出“见母就留”、“先留后选”。这一年,在大洼各农场上上下下掀起了大养其猪高潮,各农场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资金。生猪发展确实很快,年末存栏头数达到26681头,比上年增长1倍。但好景不长,由于物资、技术基础薄弱,饲料严重短缺,管理跟不上去,造成生猪大批死亡,仅1960年,生猪死亡头数高达19589头,年末存栏头数仅剩3165头,为上年的11.8%,损失极其惨重。这一年,全局各农场亏损合计达726万元(含农业)。其原因当然有自然灾害影响,但最主要的教训是脱离农场实际,不顾主客观条件,盲目发展生猪生产,违背经济规律。
1963年,经过国民经济调整,盘锦农垦局恢复了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的经营方针,生猪生产实行了“公养私养并举”的方针,从而粮食生产、生猪生产都出现了新的转机,呈现出发展的好势头。但由于经营思想单一,除粮食生产以外,林、牧、副、渔生产发展仍然不快。到1965年,全区农场实现农业总产值4588万元,其它各业产值仅占19.6%。进入70年代,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抓林、牧、副、渔各业发展力度有所加强,各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例虽有所增加,但仍然不协调。以1975年为例,年末农业总产值10307万元,其中种植业为7988万元,占77.5%,林、牧、副、渔只占22.5%。
(四)调整结构全面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大洼国营农场群和全国广大农村一样,进入了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其主要特点是:在坚持以农业为基础的同时,积极调整农业内部的产业结构,农、工、林、牧、副、渔、苇各业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经济建设出现了全面快速协调发展好形势。
农垦工业迅猛发展。解放前这里重工业是挂马掌,轻工业是豆腐坊。解放后建场初期,大洼地区工业虽有发展,但也只有少量的机修厂、粮谷加工厂、小烘炉等小工厂。到六、七十年代,围绕为生产、生活服务,逐步建起属于“五小”企业范畴的食品、建材、造纸、缝纫、修理等行业。那时的工业产值在农垦企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也是少数的。以第三个五年计划期末为例就很说明问题。1970年,大洼农垦各类工业总产值2178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7785万元的28%。
1979年1月,中共中央颁发的《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要求国营农场“搞好多种经营,兴办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推销自己产品的商业”。同年2月,国务院要求“把国营农场尽快建成农工商联合企业”。这就给农垦企业发展工业指明了方向,使农垦工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到1995年,各农(苇)场工业发展已初具规模,场办、分场办、联合办、个体办,已经是四个轮子一起转。工业生产门类已有石油、化工、建材、机械、轻工(造纸、服装、啤酒、制药、酱油、粮谷、水产品加工等等)、建筑等五大行业,生产品种数以千计。企业数量已达l510户,其中场镇工业210户,私营、个体l300户。年产值己达16.4亿元(现价),占农村社会总产值38亿的43.2%。比1990年增长551.6%。占农村工农业总产值25.4亿元的64.5%。
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畜牧生产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好势头。到1995年末,生猪存栏头数己达31万头,农村人口实现人均1.1头,超过多年为之奋斗的人均一头猪的目标;家禽饲养量己达580万只,黄牛饲养量达2万头,肉类总产实现1.7万吨。
水产业有迅速发展。长期沉睡的滩涂和自然水面开发利用起来,正在由自然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成为大洼人民的宝贵财富。水产养殖业扭转了单一养鱼的局面,向鱼、虾、蟹、贝全面发展。到1995年,淡水鱼放养面积达7300公顷,产量1.3万吨;对虾养殖面积3333公顷,产量l000余吨;河蟹养殖面积3530公顷,产量近600吨。荣兴、辽滨、二界沟等地向鱼、虾、蟹、贝混养方向发展,取得了可喜的进展。赵圈河苇场水产养殖已向苇田进军,1995年苇田养鱼获得成功,为今后大发展创出新路。
棚菜生产发展迅速,己成大洼地区新兴的支柱产业,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到1995年,全区棚菜面积已达4000公顷,产量超过20万吨,涌现一批棚菜生产专业村、专业户。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自1995年始,试行稻莱复种,获得了初步成功,为发展高效农业又开辟了新途径。
芦苇生产是大洼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芦苇生产有新发展。1995年收割面积14000公顷,年产芦苇9万吨。在强化管理、科学育苇、完善水利设施、提高灌溉能力、改造低产田、提高芦苇产量和效益等方面,狠下功夫,致力于芦苇生产的突破性发展。
林业生产也有较快发展,改变了过去大洼缺林少树的面貌。现在,公路两旁,多见林荫;田头渠边,树木基本成行成网,不仅美化了环境,而且起到了防止风沙、保护农田的作用。近年来,植树造林正朝着田间林网化、公路林带化、增加森林复盖率的方向进军。到1995年,全境有林面积已达4347公顷,各种林木株数已达657万棵,林木复盖率5.4%。
总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大洼国营农场群的农垦经济得到了全面发展,农场的经济结构和农业的产业结构,得到了较快较好调整,正朝着合理的方向转化。
1995年,一、二、三产业总值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0年的58%、26%、16%,变为44.7%、38.3%和17%。就是说,第一产业(农业)产值比重下降了十三点三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工业)产值比重增加了十二点三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增加了一个百分点。
1995年,非农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由1990年的40.4%,变为48.7%。就是说,非农产值比重增加了八点三个百分点。
林、牧、副、渔、苇产值、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由1990年的52.4%和47.6%,变为62.7%和37.3%。就是说,多种经营产值(不含工业)的比重增加了十点零三个百分点,种植业产值比重下降了十点零三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大洼国营农场群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通过调整,发生了可喜变化。
在建国初期,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建立和发展国营农场,把全民所有制的农垦经济纳入整个国有经济的组成部分。当时,国有经济在各种国民经济形式中居主导和领导地位。在五十年代农村合作化运动期间,毛主席曾对国营农场、农业合作社、互助组等三个概念,从政治的地位方面作了明确的判别,即“社会主义的国营农场”、“半社会主义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带有社会主义萌芽的互助组”。这就深刻地指明了国营农场的性质和地位。
1952年8月,中共中央东北局召开了国营农场会议。会议明确提出:“国营农场是社会主义国家企业,它是农业中的先进旗帜。它的基本任务是:以机械化生产的优越性向农民示范,借以吸引农民逐步走向集体化;积累农业机械化技术、农业科学和经营管理经验;培养干部,为将来农业机械化和集体化准备条件。”
国营农场这个社会主义农垦企业,在长期的开发、建设、发展过程中,对周围农村经济的发展,曾经在多方面给予援助,起过示范作用。
一是在农业机械化方面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大洼地区国营农场农业机械化事业,起步早,发展快,对境内的开发、建设起过先锋作用,作出过重要贡献。成立国营农场以后,以各种农业机械把大片荒原陆续地垦为良田。同时对周围广大农村的农业机械化起了示范作用。
1949年,建立盘山农场,辽西省就给调入4台拖拉机;到1952年,拖拉机已达8台;1953年,随着农场的全面改组和发展,国家又给农场调进一大批农业机械,当年拖拉机达51台,机引农具101台,机械作业面积达4336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35%;到1957年,拖拉机达109台,机引农具186台,农业作业项目由单纯的翻、耕地,发展到旱田的播种、中耕、除草、小麦收割和水稻的脱谷、打稻乱,机械作业面积己达17533公顷,占总耕地面积63.4%。
1953年,在盘山农场一分场(清水农场前身)清水管区的小麦田中第一次试用了“康拜音”收割小麦,吸引了周围数以千计的农民自动分批地前去参观。观后,人们拍手叫好,赞不绝口。他们看到了农业机械化前景。生产机械化在广大农村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五十至六十年代,省政府及农机主管部门曾多次在大洼召开农机使用、制造、管理现场会,介绍、推广大洼农场群的经验。从而对公社地区起了示范、带动作用。
每当省内外农业生产出现暂时困难需要外援时,大洼农垦局都毫不犹豫地派出自己技术好的机务人员和状态好的机车前去支援。先后支援过省内盘山、营口、黑山、昌图、凌原、丹东等市县,帮助翻、耙地,帮助开荒。
1956年和1957年,先后派人、派机车到河北的中捷友谊农场和湖北东西湖地区帮助开荒造田建农场。
二是在繁育、使用、推广水稻优良品种方面起示范作用。大洼地区国营农场建立以来就非常重视种子的繁育工作,建立了局、场、队三级繁育体系:农垦局建良种繁育场,农场有种子队,生产队有占面积10%的培种田。局良种场繁育一级种子供农场种子队扩繁二级种子,农场种子队繁育二级种子供生产队繁育三级种子,供本田用。不少水稻优良品种首先是在农场试种后推广的。如农垦系统品种,国家从日本引进后,先在大洼各农场试种、使用,取得成功后再向全国推广。七十年代引进的杂交稻不育系,派专业技术人员到广西、海南两地进行扩繁后推广使用,丰杂、黎杂两个品种,1981年获省市政府二等奖;黎优57杂交技术改进与推广,获国家科委、农业部一等奖。大洼国营农场群繁育、生产的良种,先后援助过国内外一些地区。国内有湖南、河北、山东、江西、宁夏、内蒙、四川等省、市、区,省内有沈阳、锦州、营口、辽阳、鞍山等市,国外有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等国。援外的良种数量达l500多公斤。
三是在使用、推广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方面起过示范作用。大洼国营农场群有比较健全的科技组织和体系,有较强的科技力量。农垦局设有科研所,农场有试验站,分场有技术员,高、中、初级农业科技人员数量比较多。国营农场的这一优势,是农村人民公社无法比的。很多先进的农业技术,农场都是首先引用,然后推广。如水稻育苗、中耕除草、大垄栽培、药剂灭草等技术,农场都是首当其冲地率先使用,周围公社闻讯前来参观学习,或请农场技术人员前去现场指导,省市也在大洼开过不少经验交流会传播推广。在水田灌溉技术方面,大洼也有创造发明。模范看水员刘云成,曾创造一套科学管水方法,对水稻快缓苗、早分蘖、早生快发夺高产起了促进作用。他的经验多次在省内外传播介绍。因此,刘云成曾获得省特等劳动模范的殊荣。大洼也曾派专门技术人员和有经验的农工到新开发水田的地方——新疆自治区和省内的黑山、绥中等县帮助指导种稻。
四是在经营管理方面也起过示范作用。农场是国家农垦企业,由企业性质决定,从建场开始就把企业管理列入了重要日程,逐步形成一整套经营管理制度。在农村实现农业合作化初期,农场这一套制度对周围农业社以至后来的人民公社,起了引路、示范作用。
五是在粮食生产水平和商品率方面也起了示范作用。、由于农场各方面条件优越于人民公社,加上科学种田水平和精耕细作程度高于人民公社,因此,水稻单产水平一直在省内处于领先地位,水稻亩产高于周围公社地区10%左右(1980年以前),向国家交售的水稻商品率一直是60%左右,比公社地区高出20%左右。
大洼国营农场群的广大农垦职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四十多年艰苦拼搏,特别是改革开放十多年发展建设,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以及人民生活等,都曾发生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