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出行4月16日公告宣布“自愿退市”,将于2022年5月23日举行特别股东大会,就公司的美国存托股票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自愿退市进行投票,在退市完成前,公司将不会申请其股份在其他任何证券交易所上市。
如果说滴滴退市压力来源于国内,那么近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公布的“预摘牌清单”,又把中概股往悬崖上推了一把。依照美国《外国公司问责法》要求,这批清单中包括搜狐、金融壹账通、诺亚控股等在美上市的中国公司需提交SEC要求的文件,若不符合要求则面临立即退市。
“清单影响”是否扩展到金融科技领域?我们将从在美上市金融科技公司所面临的中美双向的政策风险进行分析。
助贷巨头股市趋势及国内监管影响
我们以360数科、乐信、信也拍拍贷、小赢科技这四家美股金融科技公司做代表,首先看近两年的股价表现。
虽然在《盘点陆金所、360数科、乐信、拍拍贷、小赢、嘉银、维信金科全年业绩》那篇分析文章里,这几家美股金融科技公司在2020年和20201年都有较好的业绩体现,如业务营收、利润率、撮合贷款规模等有不俗的表现,但或出于监管趋势、增速放缓、利差收窄等因素影响,各金融科技公司在股票市场上的反应并未达到市场预期。
从四家机构的近两年股价趋势图来看,四家共性是均出现了拉升爬坡、峰值与下行,我们从三个阶段分析股价趋势及影响原因:
截止4月20日,美股上市助贷公司的代表“三乐拍赢”股价表现如上。
市值排序:360数科、乐信、信也科技、小赢科技。
第一阶段:2021年6月之前,股价震荡上升。
「消费金融频道」分析原因有两点,一是美国股市整体处于大的上升周期,二是金融科技公司陆续披露高增长业绩、放款规模增长的乐观预期的刺激效应。
第二阶段:2021年6月至2022年3月,股价震荡下跌。
「消费金融频道」分析,主要原因是助贷行业市场潜力持续放大,监管对于“大而不倒”的平台更加警惕和重视,一系列高层态度转变导致行业生态急速降温,我们梳理出去年影响助贷业务相关的7个监管事件时间线。
(1)6月30日,滴滴上市案事发,7月4日滴滴出行APP因“违法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被下架,后续引发了一系列中概股的国内监管动作,国内公司赴美上市风险变大。
(2)7月7日,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对13家网络平台下发通知,要求网络平台实现个人信息与金融机构的全面“断直连”。
(3)7月8日,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局长郭武平点名,大型互联网平台导流收费6%-7%,推高了借贷成本,助贷再陷风口浪尖。
(4)7月16日,监管驻场审查。国家网信办会同等七部门联合进驻滴滴出行科技有限公司,开展网络安全审查。
(5)7月底,银保监会指导部分持牌消费金融机构,要求对客定价不超过年化24%。各消费金融公司、助贷公司闻风而动,主动下调。
(6)8月20日,人大常委会公布《个人信息保护法》,11月1日起施行,营销获客、催收风险变大。
(7)9月1日,《数据安全法》施行,规定国家建立数据安全审查制度。赴美上市企业以及中概股企业迎来新要求。
这“7伤拳”打出,就是本事再大的孙悟空也得被“紧箍咒”勒的教做人。
首先“断直连”带来了更多的改造和合规成本(影响流量);年化24%利息定价一下子缩减了三分之一的利差空间,利润缩水成为共识(影响定价);《个人信息保护法》的施行使得催收回款率下降、在线催收效果将大打折扣(影响催收);地方银行全国展业范围受限带来资金面收紧(影响资金)。
这些原因使得之前高股价的根基(业绩增长预期)不复存在。
第三阶段:2022年3月至今,受几批中概股退市影响,股价继续震荡下行。
2022年预期股价,或有震荡回升,但大趋势下会走向下行。预计2022年助贷行业的增长预期或许可以努力达成,但是利润表现肯定会下滑。
我们惊奇的发现,从估值视角来看,在美上市从事助贷业务的平台的估值逻辑,更像是重资产的金融公司,而非轻资产的金融科技公司。
因为市场给予的PE(股价收益比率)和PB(平均市净率)估值水平,与中资银行股的估值水平相当。
美国证监政策风险严峻
美国的政策风险主要来源于《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和《外国公司问责法案》。
(1)《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 Act)
法案全称《2002年公众公司会计改革和投资者保护法案》,是由参议院银行委员会主席萨班斯(Paul Sarbanes)和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主席奥克斯利(Mike Oxley)联合提出,又被称作《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
受安然公司财务造假等事件影响,2002年美国颁发《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 Act),规定只要为在美上市的发行人提供了实质性的审计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均应在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登记并遵循其监管要求,包括配合提供相关工作底稿等。
这点已经涉及到中国企业的核心业务隐私了。
(2)《外国公司问责法案》(HFCAA)
这个就是目前美国对中概股最常用的“大棒”,根据《外国公司问责法案》,自2021年开始,若是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连续三年不接受上市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的审计监管,将面临从美国证券交易所退市的风险,退市时间为2024年。
该法案的内容与我国的《档案法》《保守国家秘密法》等法律冲突并涉嫌侵犯我国利益,对在美上市的中概股企业的审计和信息披露要求在内的诸多方面均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美国证劵交易委员会把中概股列入《外国公司问责法案》(简称HFCAA)暂定清单共四个批次23家中国在美上市公司。
SEC的动作非常迅速,他们列入清单条件的共性是:退市后对国内产业和市场需求带来冲击的公司。
对于SEC将中国公司纳入清单的行为,2022年3月11日,中国证监会评论:
这是美国监管部门执行《外国公司问责法》及相关实施细则的一个正常步骤。我们此前已多次就《外国公司问责法》的实施表明过态度。我们尊重境外监管机构为提高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质量加强对相关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管,但坚决反对一些势力将证券监管政治化的错误做法。我们始终坚持开放合作精神,愿意通过监管合作解决美方监管部门对相关事务所开展检查和调查问题,这也符合国际通行的做法。
近一段时间,中国证监会和财政部持续与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开展沟通对话,并取得积极进展。
公众号:证监会发布证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答记者问
若被列入清单或者退市风险如何应对
首先的问题,中国金融科技公司是否会有列入清单被退市的风险?
退市的前提是先被SEC列入清单,而列入清单的前提是向SEC提交年报。
搜狐、金融壹账通分别在2022年3月31日、4月1日发布年报,到4月12日就一起结伴被列入清单的队伍当中了。
目前各助贷平台的披露的是四季度未经审计的财报,包括360数科、乐信、拍拍贷、小赢科技等金融科技公司截止目前还未提交含审计报告的年度报告。
还有就是,考虑中美脱钩和退市清单打压对象偏重影响力的公司,做助贷业务的金融科技公司并不是SEC优先考虑对象。
即便是2021年年度报告未能通过(PCAOB)审计检查,也需要连续满三年才达到退市的标准,所以保底是2024年之前是安全的。
与此同时,国内各部委也在争取空间。
4月2日,证监会会同财政部、国家保密局、国家档案局对《关于加强在境外发行证券与上市相关保密和档案管理工作的规定》(证监会公告〔2009〕29号)进行修订,形成了《关于加强境内企业境外发行证券和上市相关保密和档案管理工作的规定(征求意见稿)》。
其中的亮点是:删除了原《规定》“现场检查应以我国监管机构为主进行,或者依赖我国监管机构的检查结果”的表述。这为后续在美上市公司的退市风险提供了监管缓冲余地。
即便是被列入清单,这些的公司是否在未来两年真正退市,最终取决于中美审计监管协作的进展与结果。
那我们假设金融科技公司主动退市,所带来的影响有哪些方面:
(1)私有化退市操作,可能给公司带来巨额的现金支出并背负较高的负债;
(2)退市后助贷公司,缺少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监管压力,公司治理和信息披露会大幅弱化;
(3)退市后的融资方式减少,融资难度增加;
(4)退市影响银行等机构对金融科技公司的评级,助贷合作意愿也会下降;
(5)退市后,再回归A股或H股的难度也非常大。
在美股监管存在不确定性后,金融科技中概股是否可以回归或双向上市?
我们看一下在A\H股上市的好处。
有三个方面:一是提高估值水平,股价有望再创新高;二是更便捷的融资;三是减少了SEC的监管压力。
在美股退市没有强制要求股票回购,所以对上市公司的流动性影响预估可控。或许这也提醒在美上市的助贷公司回归A股和H股的可以持续探讨了。
在“三乐拍赢”当中,有三家已经有赴港上市的计划。
早在2020年,乐信CEO肖文杰曾在乐信2020年Q2财报电话会议时就表达了对港交所二次上市的兴趣。
当时肖文杰表示:“乐信本身是22家具备香港上市资格的公司之一,也在研究在香港二次上市的可能性。在必要的时候,为了保护投资者和股东利益,乐信会继续评估当前局势并认真考虑,在合适的时机在香港二次上市。”
360数科去年也有所动作,360数科首席财务官徐祚立在去年初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就香港上市而言,仍在处理一些技术性的问题,目前还处于A1(香港上市申请表格)前期的阶段。这是360数科高管首次就其香港上市问题公开表态,也是首度确定筹备在香港上市。
信也拍拍贷也曾透露关于赴香港二次上市的兴趣,去年初,信也科技CEO章峰出席财报电话会议时提到,公司已经在香港证券交易所符合了二次上市的要求,公司也在探索这种可能性,但这是非常早期的阶段。
目前还未看到小赢科技港股上市的打算。
金融壹账通在今年2月28日宣布已向港交所提交申请,准备在以“介绍上市”形式在香港上市,此举意味壹账通金融将实现纽交所和港交所同时上市。
金融壹账通董事兼CEO沈崇锋表示,登陆港交所主要是从两方面考虑:第一,从大环境来看,去年开始中概股在美国受到一些影响,我们首先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第二,我们的股价目前是被低估的,如果回归香港市场,能够提供投资者更多的投资渠道。
其实,不用提醒,大家也早都想到前面去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