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计蛮多投资者在投资的书籍、文案里面,经常能接触到逻辑杀、估值杀、以及戴维斯双击、戴维斯双杀的说辞,这些东西只有价值投资者,才会去研究,而技术分析,做短线的投资者,关注的会少很多。那何谓逻辑杀?何谓估值杀?他们到底有多少的杀伤力,如何评价呢?接下来我结合自己的投资心得,以及投资案例,说说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首先、逻辑杀对上市公司的估值几乎是毁灭性的,极端情况下,几乎推倒重来的意思。案例在国外的话,最著名的就是科达,记得也就在几年前,这家公司宣布破产了。事实上,这家生产胶卷的公司,是被数码相机淘汰的,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数码相机还是柯达公司发明的,但这家公司为了眼前的利益,放弃了这个项目,最终让别家捷足先登,最终也把柯达公司淘汰出局。那问题来说,一旦数码相机有替代胶卷的时候,敏锐的投资者,可能开始研究这家公司是不是有逻辑杀,以及如何给公司定价的问题。
无独有偶,A股市场上也有逻辑杀的典型案例,那就是苏宁电器,后来改名苏宁云商、苏宁易购,现在已经是ST苏宁。其实这家公司一上市就是绩优成长股,几乎就是A股的名片了,虽说我没有见证这家公司的成长,因为当时没有买,但我见证了这家公司的没落,还记得在2015年,曾经参与过短期的投资,后来看清楚了行业的逻辑,选择在高点清仓离场,并且剔除出自选股。因为这家公司面临逻辑杀,一个线下连锁品牌,被线上平台蚕食的故事,虽然张近东也是几度刮骨疗伤,大阔步的操作,但英雄也很难跟趋势对抗。
其次、估值杀是比较容易理解。估值是跟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相关的,虽然美股纳斯达克市场上,有很多的估值方式,尤其是互联网平台企业上市,估值方式更加奇葩。这些显然不在我的研究范围之内。我要说的是,营业收入以及净利润的情况,增长情况等等因素,结合在一起,我们可以给上市公司的估值情况。所以市盈率是一个重要的参考。还记得投资大师巴菲特跟芒格,有说过,超过25倍估值,基本上是不会考虑的,当然这个数据是越低越好,他就曾经在中国石油,2倍市盈率的时候买入,最终收获了10倍股,当初的估值也不过是20倍左右。
对于估值,成长股相对能乐观一些,有一个PEG的指标,其实就是净利润增长跟市盈率的比值,如果是等于1,就是合理估值;小于1,就是低估;大于1,就是高估。举例来说,我买过的洽洽食品,2016年的估值大概是15倍左右,当初的净利润增长,也差不多是这个数据,可以说当时的估值情况,是比较客观,相对合理的状态,随着2017年业绩释放,公司呈现出净利润快速增长,而随之而来的就是公司开始出现低估,当业绩一出炉,公司估值开始上涨,一旦涨起来,惯性的作用,涨过头是很正常的事情,随着连续多个极度的业绩连续增长,股价在4年时间,实现了5倍增长。
最后、上面的案例里面,说了逻辑跟估值,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分别举例了负面逻辑,跟正面的估值降低。这里就要引申出一个著名的戴维斯效应。其中有戴维斯双击、也有戴维斯双杀。
先来说说戴维斯双击,那就是估值极低,而上市公司的基本面正在逐渐好转,大有否极泰来的节奏,这个时候,很容易就出现估值要涨,而业绩上涨继续推动估值要涨。上一章节里面说到的洽洽食品,其实就是有戴维斯双击的影子了。
再来说说戴维斯双杀,那其实估值高到离谱,而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已经发生变化,成长数据跟不上,甚至投资逻辑发生变化,那这家公司想要经历估值杀,还有可能经历逻辑杀。举例来说,当下的片仔癀,正在经历估值杀(一年前是100倍估值,现在还有60倍,在我看来,30倍是相对务实的估值水平),而过去1年的长春高新,经历了估值杀(40多倍跌到15倍),还经历了逻辑杀(医药集采)。
总体来说,我觉得上市公司的估值,还是有迹可循的,虽然不能完全精确估值,但至少要有毛估估的想法,太高估了,就算是贵州茅台,也要坚决说不,而那些特别低估的,也要去看看内因是啥,是不是强周期的行业,当你从众多的维度研究下来,这是被市场情绪错杀,被市场误解的公司,那你就真正完成了选择低估好公司的问题,而当你开始建仓之后,叠加时间的沉淀,我相信时间会站在你这边的。那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投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