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口腔种植体系统省际联盟集中带量采购办公室正式发布《口腔种植体系统省际联盟集中带量采购公告(第1号)》(以下简称《1号公告》)。《1号公告》明确了采购品种、采购规则、后续工作安排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在公告发布后,口腔医疗服务上市公司、A股上有“牙茅”之称的通策医疗,在9月23日当日股价微涨0.34%,收报119.63元/股,总市值为383.58亿元。集采落地,反而令资本市场对其有了信心。对于口腔医疗行业来说,这或许是一次新的机遇。
近期,国家医保局发布《国家医疗保障局关于开展口腔种植医疗服务收费和耗材价格专项治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其中明确口腔种植体将进行集采,牙冠进行竞价挂网,种植牙医疗服务进行价格调控。
对此,市场普遍认为的是,此次种植牙价格调控好于预期。消息一出,从9月9日起,通策医疗曾连续三个交易日涨停。“种植牙集采有望给公司的经营带来正面的影响。”在9月9日召开的一次机构调研会议上,通策医疗方面表示。
之后,通策医疗进一步开启回购,以提振市场信心。公司在不久前发布公告称,拟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公司股份,回购股份的资金总额不低于1亿元,不超过2亿元,回购股份的价格则不超过196.23元/股,本次回购的股份拟在未来适宜时机用于员工持股计划或股权激励。在9月16日,通策医疗首次回购公司股票12.65万股,回购成交价格区间为128.02-132.36元/股,支付资金总额为1643.27万元。
自2021年6月达到过421.99元/股高点后,通策医疗股价便开始下跌,在今年9月7日盘中一度触及110.02元/股的年内低点。随着集采落地,通策医疗要想迎来春天,还需要给投资者们提供更大的信心。
服务费透明化,“天价种牙”结束
一直以来,种植牙治疗费用昂贵的问题引人关注。不少消费者表示,目前市场上种植单颗牙齿费用需要6000-20000元不等。
在以往的种植牙费用中,种植体、牙冠等耗材是明码标价,但医疗服务费往往是不透明的。此前,某连锁口腔机构的内部员工向《财经天下》周刊透露,患者指定不同的医生治疗,服务价格是不一样的,如果患者要面诊外聘专家,机构还需要加收5000元的面诊费用。
9月8日,在国家医保局下发的《通知》中明确,公立医疗机构提供口腔种植医疗服务过程中,服务费、耗材费分开计算。其中,为降低耗材费用,会“组织开展种植牙耗材集中采购”;同时,规定服务费的收费以4500元为基准,满足条件的地区可自行调控范围,该费用最高不能超过6300元。
“种植牙的劳务费相比起其他专科来说,不算特别高,比心脏支架植入术来说还是低很多。这也是合适的,尊重技术。”资深牙医徐勇刚向《财经天下》周刊表示。
同时,徐勇刚认为,“此次集采给业内最大的影响,其实是大部分公立三甲医院收费有了依据,在牙科领域,种植牙算是第一个让大家收费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项目。”
《通知》的落地,一定程度上也引导着民营口腔医院在口腔种植医疗服务费用的定价。目前,通策医疗市值近400亿元,消息一出,二级市场对它的关注度也再创新高。
作为一家民营口腔医院,医疗服务费用是通策医疗的主要盈利来源。《通知》在种植牙的医疗服务费上,规定全国公立医疗机构,该费用最高不准超过6300元,对通策医疗来说,该价格也成了一种无形的枷锁。况且,种植牙业务还是通策医疗的营收支柱之一,2022年上半年,种植业务的收入同比增长6.5%,占医疗服务总收入的比重从去年同期的17%提升到18%。
在硬币的另一面,当集采针对耗材,对公司而言也是一种利好。此前,通策医疗证劵部相关人员也向《财经天下》周刊表示,“种植牙集采,对于公司来说是一个机遇,借此切入低端种植牙市场,满足更多患者的需求。”
当《通知》公布当天,通策医疗的董事长吕建明,在个人微博上还曾发文表示:“靴子终于落地!很好!支持!奋进!共赢!”
但要提振投资者的信心,通策医疗还是要先解决业绩增长失速的问题。
董事长为何突然删博?“牙茅”真能迎来春天?
根据公司发布的最新财报,在今年上半年,通策医疗实现收入13.18亿元,同比增加0.05%;归母净利润2.96亿元,同比下降15.73%;扣非净利润2.86亿元,同比下降16.21%。
种植牙集采,并非是公司业绩的唯一影响因素。关于业绩疲软,通策医疗在半年报中解释称,“公司旗下存量医院受疫情影响,门诊人次同比下降 5%,营业收入同比下降 6.8%;蒲公英分院目前处于筹建或培育期,报告期内贡献 1.71 亿元营业收入,同比增长 105%,但净利润率仅为 5.5%,拉低了整体利润率;公司储备大量人才,导致人力成本支出攀升。”
由此看来,对于通策医疗来说,目前主要是成本增长过快,从而拖累了净利润的增速。不间断在线下铺设口腔医院,导致了公司成本高速增长。2018年,通策医疗正式开启“蒲公英计划”,宣布将于3至5年内在浙江省内规划建设100家口腔分院,同时通过品牌打造扩张至全国。但截至2022年6月,开业的只有26家蒲公英医院,其中只有17家是盈利的。
在去年6月份,通策医疗就意识到蒲公英医院的开业会影响当期利润,当时公司表示会“根据实际情况做一些节奏上的调整”。然而,目前通策医疗依旧没有停下扩张的步伐,公司公开表示,今年下半年还会有8-10家蒲公英医院开业,到年底总共将会达到38-40家。
与此同时,通策医疗也试图开启口腔诊疗之外的业务。今年5月,公司发布公告,拟斥资7.69亿元收购和仁科技29.75%的股权。公告中称,和仁科技是国内较早进入临床医疗信息化的产品服务商之一,此次收购将增强公司医疗信息化产业领域的综合实力,与原有医院的发展产生协同效应。公司并计划,未来将和仁打造成多专科医疗集团。
但根据今年一季度财报,这一收购价超过了通策医疗账面的货币资金,也引起了市场的担忧。有投资者也在投资平台上提问,公司为何“拿出相当于一年的净利润出来收购”。当时公司回复称,公司根据今年目标经营计划,预计2022全年新增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超10亿元,全年可支配资金总额超18亿元;扣除各项支出后,公司可自由支配的自有资金余额超8亿元,可以满足收购支付金额。
但市场的担忧仍在。拿出大批资金“逆势扩张”的通策医疗能否实现投资目标,还有待时间验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