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买都不得亏,闭着眼买就行”,现在情况还是这样么?长期以来,由于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的存在,投资者普遍对银行理财产品有着“刚兑、保本”的印象。
“刚兑”——刚性兑付是资管行业中一直广受诟病的现象之一,主要指当资产端资产遭受损失或者无法获取相应收益时,管理人以自有资金直接或以其它间接方式进行接盘保底的行为。简单讲即不论投资是否有亏损至少都保证投资者的本金安全。乍一听,完全是好事啊,为啥会广受诟病呢?
刚性兑付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由金融机构承担投资风险,使金融风险过度积聚于金融机构体系中,一旦遭遇经济下行,或资产端链条的崩塌,极易给金融机构带来灭顶之灾,这也是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导火索。
二是刚性兑付现象扭曲了市场的定价机制,使得市场的无风险收益率水平严重失真,严重损害金融配置资源的效率。
三是刚性兑付的市场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使得资管机构无法聚焦于主动管理能力的提升,也无法培育出真正的合格投资者。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长此以往,集聚的金融风险最终将损害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因此,打破刚性兑付,促使管理人回归本源,业已成市场的共识。大家也经常能在媒体上看到“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各种工作要求。
2018 年以来,以资管新规为核心的一系列重要监管文件的落地实施,开启了“破刚兑、净值化”的资管 2.0 时代。越来越多的信托、债券等理财投资项目违约新闻见诸报端,“打破刚兑”已经成为资管行业越来越常见的现象。
但是债市熊市导致的银行理财破净,直接影响到了新中产阶层的财富安全感,甚至进一步影响到普通投资者的资产安全。
对于投资者来说,要逐步转变对于银行理财产品的刚兑印象,全面、理性、客观地看待并逐渐适应银行理财产品净值的合理波动。投资者应平衡好风险与收益,理性选择与自身风险偏好相匹配的投资产品。同时,投资者也应逐步树立起长期、理性的价值投资理念,避免因为过度关注个别产品局部时段的净值变化,影响正常的投资决策。
好了,今天咱们的内容就到这里啦,还想听什么内容留言告诉小古,咱们接下来慢慢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