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股指期货交易规则与整体设计,存在不少的漏洞问题。其中,股指期货“松绑”的时间点往往选择在市场处于相对高位的水平。在实际情况下,当市场处于犹豫状态时,股指期货在高位松绑容易增多市场担忧的情绪,而当这一种情绪得到迅速升温之际,将会加剧市场资金的分歧,而股指期货由此容易成为背锅侠,由原来的助涨演变为现实中的助跌。再者,A股市场的股指期货设计呈现出期现交易制度不对称的问题。对于股指期货实行T+0,而股票市场实行T+1的交易制度,往往会产生不对称的风险,甚至因此产生套利的空间,这一问题的长期存在,一直备受质疑。但是,站在股票市场的发展角度出发,短期内放开T+0交易制度的可能性并不大,而上世纪90年代T+0交易制度短暂放开的经历,却似乎成为了监管治市的阴影,抑制市场投机无疑成为了当下市场治市的重要任务。
同时,股指期货设置偏高的准入门槛,更偏向于大资金大机构。在实际情况下,国内部分机构投资者的自律性并不强,本身通过这类机构投资者引导市场的价值投资,却逐渐演变为价格投机的引导。纵观这些年来的市场波动行情,实际上不少机构投资者更热衷于高抛低吸的波段操作,真正意义上的价值投资者、长期投资者并不多见。对于提升机构投资者的自律性本身就是一项艰难的任务,当机构投资者拥有了更多的风险对冲策略,其套利的需求也就一下子得到激活,甚至加剧市场价格投机的氛围。
此外,与海外成熟市场相比,国内股票市场仍存在一个长期问题,那就是市场信息披露明显不对称的现象。在实际情况下,正因为信息披露的不对称,先知先觉者早已投资布局,并提前了解到市场上涨的原因。至于后知后觉的投资者,往往很难提前了解到相应的重要信息,当他们意识到市场上涨机会时,也许已经属于行情的中后期阶段,甚至早期投资布局的机构投资者已经开始加速撤离,并把高位筹码转移到普通投资者的身上,这也是信息不对称的真实写照,而在股指期货全面松绑的背景下,信息不对称往往会强化普通投资者的不利地位,并进一步削弱普通投资者与大资金大机构的竞争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在风险对冲策略上,虽然国内做空工具仍不够丰富,但却明显偏向于机构投资者。例如在极端市场环境下,机构投资者凭借资金优势与信息优势,可以通过股指期货对冲风险,不必与普通散户在二级市场中争抢抛售筹码与出逃的机会。退一步思考,假如上市公司股票价格出现连续跌停的走势,普通散户因缺乏风险对冲工具而无奈反复挂单等待卖出成交,而机构投资者则可以充分利用交易工具避险,尽可能减少极端市场环境下的投资损失。
事实上,对于国内市场而言,在准备充分的基础上,可以试探性推出迷你型股指期货,逐渐完善普通散户的风险对冲需求。纵观全球成熟的股票市场,对于资金量小的普通投资者也提供了不同类别、不同品种的风险对冲策略。例如在美股市场中,无论是道指、纳指,还是标普,都有相应的风险对冲策略,而对于风险承受能力更强、风险偏好更高的投资者,甚至可以选择2倍乃至3倍的做空策略,来完成套利需求。
随着市场交易工具的逐渐完善化与多样化,未来投资者教育也需要同步跟进。因为,风险对冲工具本质上还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得好固然是好事,但利用不好却容易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甚至因此增加市场的投机风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