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络上出现了一个新的热词,更是被高层在多种场合频繁强调,它就是——专精特新。
其实这个词很早便被提出。2011年,工信部首次提出“专精特新”的概念,之后国家部委陆续发布“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政策。今年以来,政府各项工作会议中更是高频提及。730政治局会议上,明确提出“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月20日中国证监会召开2021年系统年中监管工作会议,又再次强调努力提升服务“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能力和水平。
什么是“专精特新”?
那到底什么是“专精特新”呢?从字面上拆解,它指的是那些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特性的中小企业。
具体来说,“专”是指产业产品选择的专业化,企业的细分行业占有率需位于全省前三;
“精”是指企业经营管理的精细化,企业内部管理实施长期发展战略,注重企业社会责任的培养并取得相关管理体系认证;
“特”是指市场定位、功能定位差异化,企业掌握着独有的技术、配方,其产品难以被同行模仿;
“新”是指运营模式和技术的新颖化,企业研发投入比例高,企业拥有两项有效发明专利或五项及以上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软件著作权等。
后来经过发展,又衍生出一个新的概念,叫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指的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的佼佼者,概括来说就是那些企业知名度虽不高、但却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的排头兵企业。与此相类似的有美国的利基企业、德国的隐形冠军、日本的高利基企业、韩国的中间企业等。
“专精特新”企业的三大特点
说到这里,“专精特新”又凭借什么受到政策的大力支持呢?我们来看看它的三个特点:
第一:成长性强。2019年开始,工信部相继公布了三批共计492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其中上市的300余家。据统计,上市企业近三年营收复合增速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21%和16%,归母净利润增速为19%和21%,均显著高于全A或创业板水平。(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1/8/18)
第二:硬科技十足。行业方面,“专精特新”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机械(多为高端装备)、化工(多为新材料)、医药(多为创新药、医疗器械)、电子(多为半导体)等新兴领域。上市板块方面,主板、创业板和科创板分别有 157、154 和 92 家;市值方面则主要分布于50-150亿之间,主要是一些硬科技十足的中小盘成长股。
第三:超额收益显著。Wind上有一只专精特新概念指数。该指数自2019月5月21基日以来涨幅为96.52%。今年年内涨幅为24.04%,大幅跑赢同期创业板指、沪深300(wind,20190521-20210825)。
数据来源:wind,专精特新概念指数代码为8841451.WI 20210101-20210825
如何把握投资机会?
大不是美、小也不是美,由小变大才是美。正因如此,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被喻为“隐形冠军”的摇篮。那如何把握投资机遇呢?这里南南介绍两类参与方法:
方法一:通过与专精特新主题投资相契合的中小宽基指数来参与,例如中证500、中证1000等。据wind数据统计,今年以来,两个沉寂多时的主流宽基中证500和中证1000连创新高,截止8月27日今年分别涨了12.77%和15.55%,与同期下跌7.37%的沪深300指数形成明显剪刀差。
数据来源:wind 20210101-20210825
同时从北向资金的流向来看也是积极流入中小市值宽基成份股。据统计,年初以来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中证500、中证1000指数成分股的资金规模分别为667亿元和514亿元(wind,20210101-20210818,中信证券研究部)。
方法二:配置相关主题的主动权益类基金。从近期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调研的情况看,对中小盘上市公司调研数量的占比由40%左右提升至近期的60%-70%左右。由此可见,机构投资者对中小盘股关注度持续提升。
这种市场共识也迅速反映在新发产品中,据中信证券研报统计,在7-8月的新发基金中,主动权益类基金累计成立1813亿元,其中成长制造类风格的主动产品规模约占60%。因此,配置相关主题的主动权益类基金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参与途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