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1月以来,伴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转向,市场出现了一波强劲反弹。反弹集中表现为三个大方向:1、政策直接利好的房地产和低估值国企;2、基本面相对受益的消费医药;3、极度低估和弹性最大的港股。
本周以来,我们观察到市场交易疫情转向的反弹可能告一段落,交易力度明显趋弱。市场表现说明:短线交易疫情防控转向的资金在止盈,对冲了长线入场做多的资金,市场在当前位置上形成新的平衡。
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市场下一步的运行方向如何?先来看看本周市场的表现:
★本周风格概览
本周主流指数表现如下:
数据来自wind,截止20221216;指数表现不代表个股收益,历史数据不带表未来
各大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跌,小盘风格和成长风格跌幅稍大,港股在大幅反弹后,也出现了小幅调整。
本周行业表现如下:
数据来自wind,截止20221216;指数表现不代表个股收益,历史数据不带表未来
受扩大内需纲要的提振,消费医药行业略微收红,其它行业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跌,电力设备和有色跌幅相对较大。
★反弹已经到尾声了吗?
自11月上旬以来,市场内外部因素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外部是美国长债收益率触顶,内部是国内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可以回看我11月11日的文章:《两个重大利好》)
受此大转折的影响,大类资产配置方面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股市迎来反弹,债市迎来调整。
经历了1个月的演绎之后,投资者更关心的问题是:股市的反弹是否到了尾声?
我们认为,交易疫情政策转向的短线资金或许正在落袋为安。逐渐走向开放,稳增长第一重要,这些已经成为市场的一致预期,且似乎已被市场充分消化。市场的核心博弈点发生转变,从要不要放开,变为政策力度有多强?以及经济基本面好转的时点和力度?从交易的角度上看,结合海外一些国家的经验,疫情政策放开的过程,会有3个月左右的冲击期,经济基本面甚至还有最后的一波压力,然后才迎来反转。
从中长期看,我们则非常有信心,中国具有强大的市场潜能,而人均GDP仅约为美国的1/5,据有关机构的测算,国内的潜在经济增速在5%以上甚至更高,只要短期限制性影响因素得以消除,国内经济将在今年较低的基数水平上,迎来非常可观得增长。
经济的修复,叠加当前市场较低的估值水平,权益类资产明年的表现非常值得期待。同时海外正在滞胀向衰退的过渡期,虽然美联储放鹰,但倒挂的美国国债收益率昭示了美国的衰退,加息进程也已是强弩之末,明年大概率不再会成为继续杀权益资产估值的负面因子。因此,中长期看,现在到明年1季度是重要的布局窗口,宜逢低布局!
★关于市场风格的选择
市场风格上,11月以来,和经济相关度高的大盘股明显占优,内需主导的消费、地产优于制造业。我们在上个周的文章中,解释了大小盘风格强弱的逻辑。(可以回看我12月10日的文章:《大小盘风格会不会发生变化?》)
市场风格的变化,往往是由一些宏观事件触发。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近期的市场相对不太好做,A股日交易量从万亿水平,滑落到8000亿以下,场外的大资金仍需要有更具确定性的入场信号,场内资金的博弈就日趋残酷。
内需增长和经济复苏毫无疑问是短期主线,但在市场没有足够增量资金的时候,就会对其它板块抽血严重,此前资金相对拥挤的新能源板块成为“失血重灾区”。这其实并不是说新能源的基本面发生了重大变化,而是从投资者得角度上,进行行业比较时,有了相对更优的选择。
市场风格既可以从宏观因子寻找解释,可以从微观主体寻找证据,也可以被投资者审美偏好所解释。我们的建议是,保持对风格的敏感性,但不过于赌博式押注。如果明年消费大有起色,大盘成长相对占优(沪深300或沪深300成长);如果明年地产政策力度极强,建议关注大盘价值风格(上证50或沪深300价值);如果明年经济仍然很低迷,继续关注小盘风格(中证500或中证1000指数增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