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老是接到银行和银行的合作机构推销信用贷的电话,开口就是我们的利息低,借贷时间长,仿佛不去贷款就吃亏了一样。每次接完这样的电话感觉基本逻辑都不对,明明是个坑,说的还理直气壮。
这种电话,都自称是某某银行,但实际上一般是三方面打来的:银行的信贷部门,银行的合作机构及社会上的贷款机构。社会贷款机构鱼目混杂,不咬你一块肉绝不松口。银行的合作机构是要收佣金的,所以贷款利息会高于银行。最后就是银行的直接放款的,但也不是那么香的。
银行贷款是企业求之不得的,但是银行一方面将大多数小企业拒之门外,一方面推销个人信用贷,为什么会舍近求远?根本原因就是企业有破产法而个人还没有实行破产保护,一旦你还不上钱,银行会把你告上法庭,除了本金和利息外,还要你还起诉费、律师费等一堆杂费,人不死债不烂。如果我国实行个人破产保护,相信银行也不敢那么高调地推销信用贷款了。
我们是第一代接触贷款的人,当时是住房市场化改革,单位不再分房,住房由个人从市场购买。但是当时大家的工资都比较低,房价对比当时的工资还是很高的,个人买房一下子拿不出那么多钱,所以银行推出了住房贷款。贷款这个词只在书本上见过,我们的父辈们没有待过款,也给不出什么建议,我们成了我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后来大家都知道的就是房价涨了,而且涨了很长时间,于是贷款种类从房贷扩展到车贷、信用贷等等。但是,这里面的陷阱也比比皆是,这里说几点主要的:
陷阱一:货币会不断贬值,现在贷的款将来几个月工资就还清了;
首先,货币确实会贬值,货币贬值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居民存款过高,大家只存款而不消费,相反国家手里没有资金,年年需要做大额赤字,这个时候确实货币会很快贬值。但如果国家手里资金充沛,相反居民都处于借贷状态,现金存款不多的情况下,货币不会迅速贬值。这个阶段需要你努力工作,以时间换金钱。但如果这个期间你需要大额还款的话,也许你还的本金和利息不仅没减少,反而增加了。
还有就是十年,二十年后你的工资一定会涨吗?除了受经济、行业、竞争等因素的影响外万一遇到啥天灾人祸怎么能还清这些贷款?
陷阱二:贷款的利率和费率分不清
除了银行的正规的贷款用的是正真的利率,大多是车贷、消费贷等用的是费率,而销售都把费率说成是和银行一样利息。
利率=每月利息/每月的贷款余额,由于是逐月还贷,利率不变的前提下每个月利息额是减少的。
费率是在你逐月还款的前提下每个月固定的费用,比如说你借12万,期限5年,3%的年费率,一年费用3600,每个月还300(5年一直不变),每月加本金2000元,月还2300元,一共还60期。这种情况下,你相对银行的利率是费率的2倍,即年化6%。6%虽然不算太高,但是销售把它说成利率3%,明显有欺诈嫌疑。
陷阱三:高息低额的小额贷款
现在有一大堆社会面的小额贷款机构,其面向的对象是社会无收入的学生或低收入人群。这类贷款由于贷款额度低,期限短,即使利率很高的情况下利息额也显得不大,但这些利息对放款机构则是暴利。而这些借款者,本来收入就不高,看似不大的利息额也占他们收入的大部分,导致每个月底钱就不够花了,不得不再去借贷,如此循环。而这些财务机构乐见低收入人群捉襟见肘的财务状况,因为这样才可以源源不断的吸取他们的血汗。大家所知的银行当铺论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大数据控制低收入人群,因为这些低收入人群没有抵押物,所以对他们放款就不是当铺而是“现代金融”了。他们难道不怕低收入人群还不上钱吗?一个是利息足够高,完全可以覆盖损失,另外一个是低收入者不敢不还钱,因为以后一旦借不到钱日子就过不下去了。
写这些并不是劝大家别却碰贷款,希望你贷款的时候能考虑的更远更全面,平衡一下自己的消费欲望、面子和财务状况,不要交了智商税还不知道,这种税一旦交了就是巨额,是你辛苦多年的收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