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基金定投

轻资产是什么意思(走出商业的轻资产模式)

轻资产,这几年是商业地产行业里最热门的话语。

我们常见的很多商业地产公司都在战略拓展层面上,喊出了轻资产拓展的口号。比如说万达,喊话未来只做轻资产,华润,最近成立万象生活,目标也是直指轻资产。

# 01

那到底什么是轻资产?

轻资产的“轻” 是相对于重资产来说的。

重资产,一般是指开发商对于这个商业资产是采取购买、建造、或者收购的方式。资产产权属于开发商自己所有。由于花费的费用不菲,一般属于一次性投资。因此,对于开发商财务负担是较重的。在一次性投资后,需要用10年,甚至20年时间收回投资,因此这种毛利率普遍较低。

而对于轻资产而言,一般项目产权是属于第三方业主,他通过委托管理、品牌输出、或者整租的模式,把该资产交给其他商业运营公司管理、或者提供服务,这种相对于商业运营公司而言就是轻资产模式。由于资产不需要商业公司来一次性投入,且每年都有相对固定的稳定收入,毛利率一般是比较高的。

重资产需要一次性投入大笔费用购买产权,轻资产不需要购买产权,无需花费大量费用,更适合迅速规模化扩张,于是,很多商业公司都把战略发展的目标盯上了轻资产。

 

# 02

“伪轻资产”是什么?

前面讲到轻资产是无需购买产权的,现实中常有的两种操作:

  • 一种,直接整租他人的物业,然后你通过微改造后,再二次租赁,从中赚取租赁差价;
  • 还有一种,就是业主委托你来管理商业物业,并根据租金收入的比例,给你一部分提成,以作为聘请你来管理的费用。

第一种整租模式,可以说是最常见的,无论是个体民宿、还是知名开发商,这种模式随处可见。

 

它的好处就在于操作简单。双方只要能算好账,按时缴纳租金,那么就互不干涉,皆大欢喜。但不利之处也很明显,整租是需要每月固定支付租金的,这对于大型购物中心而言,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一旦出现经营困难,整租模式是不堪重负的。因此,我们常常也把整租模式叫做伪轻资产。因为他一样要承担固定不菲的租金压力,只是相对于一次性购买而言相对较小。

第二种模式是委托管理。业主之所以委托你,肯定是因为你会干的比他自己干的好。所以,业主才会为你支付管理费。众多知名酒店管理公司,合作模式通常为委托管理模式。

目前,国内的五星级酒店基本都是开发商与酒店管理公司的合作。老外也凭借百年的酒店管理经验,将国内开发商在酒店领域的钱赚了个遍。

开发商拿地后,按规划建设成一座五星级酒店。有的政府甚至会提出,必须是万豪级别的高端品牌等要求。这个时候,开发商会找到万豪集团,和万豪签订万丽酒店的合作协议。在协议里,就已经明确了委托管理的内容:使用品牌需支付的品牌费用;人工成本由开发商支付;每年从收入和利润中,计提固定比例的提成,作为管理费给到万豪公司……也就是说,万豪一分钱不用花,甚至于人员费用也是由开发商承担,就这样再次以自己品牌的名义开出一家新店。那么,一方面收取品牌使用费,另一方面还要对整个酒店的收入利润进行每年持续提成。目前,知名的国际酒店公司,基本都是这个套路,这就是最早的轻资产模式。

疫情期间,开发商兴建的酒店经营一落千丈,想卖卖不出,只能倒闭暴雷,但你的确看不到哪家国际品牌酒店运营商倒闭了。可见,酒店这种纯轻资产的模式,才是商业地产公司追逐的方向。

 

# 03

带你看案例,

实际经营中轻资产是如何存在

我们来看一家国内商业第一股:星盛商业的情况

星盛商业,就是深圳星河地产成立的商业公司。星河的老板是潮汕人黄楚龙,以福田cocopark起家,这几年陆陆续续在大湾区拓展不少的购物中心项目,尤其是从中国创业板下市,成功登陆香港上市后,其拓展的速度突然加快了。

我们看看他的2022年上半年年报,对其业务构成的描述:

 

我们可以看到星盛按照合作模式,把全部购物中心分为了三种模式委托管理,品牌及管理输出,整租服务

我们再来看看哪些是星河自己的?哪些是第三方的?

 


 

很显然,名单中25个商业项目,仅有10个是第三方业主的,其中,9家是品牌及管理输出,1家仅是委托管理。

而所谓的整租模式,在第三方中并没有存在,更多还是在关联公司模式中,对现实经营没有太多影响。因此可见,星盛商业对外的确是轻资产模式居多

这里大家有没有看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为什么星河自己的商业项目,也要与星盛商业公司采取委托、整租、或者品牌输出,这3种模式呢?为啥不直接把产权给到星盛,租金直接给到它,那么上市公司的收入不更高吗?

一句话:财务需要

这样的好处,在于业主公司很容易的控制商业公司的租金收入,或者处理地产公司的总收入。

我们看看半年星盛商业的收入为2.6个亿,细心的人应该发现了,怎么可能26个项目半年的收入才这么点呢,理论上光福田星河cocopark半年的租金收入都不止2.6个亿。

 

这里就体现在委托管理和品牌输出的管理费提成上了。星盛商业并没有对外公布,内部关联公司的轻资产管理费计提比例。

剔除筹备期不说,运营期的委托管理费,或者品牌及管理输出的费用,计提方式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但影响最大的一定是收入的提成比例。

比如我们看到万达,可以很自信的收取毛利润的30%,万象生活则自己按照租金的5%,宝龙由于主要是自己的项目,委托管理费甚至高达租金的20%

从5%到20%,管理费收入的幅度相当之大,因此才会给到集团在财务上很大的操作空间。

当商业公司财务指标不达标的时候,地产集团可以修改计提标准,提高商业公司的收入和利润;当集团公司财务指标不达标的时候,也同样可以修改计提或者整租标准,让商业的收入和利润反哺集团。

别忘了,星盛商业是一个真正轻资产的商业管理公司,他没有任何项目的产权。

可见,关联公司项目合作模式,不具备太多参考性。

 

# 04

整租与委托管理的优劣势

按照星盛和伪轻资产的说法,那是不是意味着整租模式,并不是一个很好的经营模式呢?其实不然。

我们知道委托管理,的确都是有第三方来出钱承担人工、运营等成本,管理方通过输出管理来获取稳定的收益回报。从抗风险的角度,委托管理是最轻资产的

但是风险理论一定是这样的:风险越小,利润越小;风险越大,利润越大。商业公司输出了全部的知识、技能和经验SOP,使得商业项目越做越好。此时,商业的租金每年呈现了指数级别的上升,项目的品牌价值飙升。但同样,增值溢价与商业公司并没有任何关系!即使租金极大提升,商业公司仍旧只能按照不高于10%的计提比例,来收取费用,也就意味着,在委托管理模式下,商业公司无法通过品牌增值获取更大的租金收益。

现实中,由于委托管理合同,大部分业主不会脱离经营管理,常常作为业主,把控着最后的财务审批权。也有很多案例,业主单位在项目明显好转,或者运营情况良好之时,找一切机会赶走运营商或者不再续签管理合同。比如深圳西丽的益田假日里,目前也正遇到类似情况,即将被业主彻底赶出局。

而整租的模式前面已经说了,租金压力较大,但和委托管理相反,整租模式的合作关系相对简单,合作期限长达十年或者二十年。

由于初始租金的成本相对较低,因此,商业运营商,能够充分享受因为经营产生的租金上涨福利,收入上涨的速度相对于委托管理要高出很多。所以,现实中,有一些中小商业地产运营商,尤其是写字楼运营商,都较为偏爱这种整租的模式,用他们的活说:不干委托管理的模式,为什么要帮别人养楼?相反,他们更喜欢简单的,用较低的租金租下整栋大楼,通过改造,二次出租,赚取更丰厚的租金差价。

另外,整租模式,开发商是无权干涉到商业经营的方方面面,甚至于对于出租物的财务收入也是一无所知。从而也避免了因为眼红收益,而撕毁合同的局面。

 

# 05

轻资产模式下,

商业公司如何收取费用?

这也是行内拓展人比较关注的,到底怎么跟业主收取轻资产费用呢?

  • 首先,我要给大家强调,没有唯一的模式。

 

大家不要被条条框框套进去了,事实上,只要能赚钱,符合商业公司的经营利润要求,又不影响商业品牌形象,怎么合作都行!

这句话说起来简单,其实做起来挺难的。对于知名的商业公司,在提成上当然可以硬气一点;对于好位置可以谈谈整租,以较低的价格和较长的期限租下来;对于不好的位置当然首选委托管理,不要一口回绝。

对于没有啥知名度的商业公司,在考虑自己实力基础上,整租模式可能是较为行得通的一种拓展模式。当然也可以按照风险共担的原则,和业主爸爸探讨合作开发的可行性。现实中,也有不少小的商业运营团队,以打包的形式直接入主业主项目的情况。

  • 其次,我们也可以看看,其他公司的收取模式是如何。

比如以下的数据,可以供大家参考,大部分也是侧面打听,但基本栏目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偏差,可以作为大家的一个参考。

 

# 06

轻资产模式,

为何受到大多商业地产公司的青睐?

分析完轻资产的三种模式,你会发现除了本身无需投入大量的产权费用以外,可以迅速帮助商业公司拓展规模,还有一点在于它的灵活性,尤其是财务灵活性。

在内部操作过程中,地产公司完全可以将赚钱项目的产权放在自己手里,仅给到商业公司极小的利润;也可以将亏损的项目掩盖在集团羽翼下,用集团的利润来贴补商业公司,造成该项目仍旧盈利的假象。这样一来,无论实质经营如何,商业公司的财务报表始终是比较好看的。

因此,华润万象生活、星盛商业、万达商管,这2年都在选择更多合适的机会,轻资产拓店,也取得不菲的成效。而与之相反的港资商业开发商,太古地产、k11以及恒隆,他们更喜欢重资产的合作模式。比如,太古和远洋一起投入开发的成都远洋太古里,和兴业一起开发的上海兴业太古汇,因为他们知道慢工出细活,品牌要看好未来不断升值的租金收益。

其实,这两种模式都没有错。但有一点,都要认识到商业经营不是一朝一夕,任何一个忽略商业运营本质的资本行为,都要提防它有可能带来的后果。

中国商业风风雨雨几十年,不得不承认,竞争饱和已成为目前市场的关键词。轻资产模式也好,重资产持有也罢,最终都要回到商业经营的本质:项目是躯壳,经营才是灵魂。

 

欢迎微信关注“商业地产Y观点“,每周和大家分享商业知识和技能。

喜欢就点赞、分享和关注,相信会有更多人为此受益。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