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财务条线”,是指从应对审核的会计规范,拓展到涵盖业务规划、内控规范、日常财务管理、整体估值分析等在内的完整的财务管理,所涉及的部门不限于财务部的工作人员,工作内容不限于日常的财务工作。由于财务事项贯穿IPO全过程,并在前后阶段有所拓展,所以称之为“财务条线”上所涉及的各类事项。
从实操层面来看,一个完整的IPO项目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筹备阶段、Pre IPO阶段、申报及审核阶段、发行阶段以及上市后阶段。
每个阶段都需要财务条线上的相关人员深度介入,但是不同阶段的侧重点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把握恰当的节奏感至关重要。
1、IPO筹备阶段
一般指报告期的第一年和第二年,目标是全面梳理规范,做好披露核查准备。工作重点主要包括:
首先,梳理产业逻辑,理顺业务流程,部分还涉及发行人架构的调整。
其次,IPO板块的判断与后续规划。
再次,财务管理规范,结合业务实际制定或完善内控制度,做好规范梳理。
最后,股权激励,建议越早越好。
2、Pre IPO阶段
一般指报告期的第三年,是报告期的最后整备窗口,通常是对发行主体做最后的规范及完成规定动作。因此,Pre IPO阶段对时效性要求非常强,错过一个时点就很有可能导致项目的整体延期。工作重点主要包括:
第一,股改。值得一提的是,注册制全面推行之后,在实践中建议在股改之前拆除对赌协议。
第二,融资。建议尽量与股权激励错开。
第三,业务筹划。对于不同的企业,意义是不同的。对于业务模式相对传统的企业以及盈利模式较强的企业而言,保持业绩稳中有增,持续地、舒缓地释放经营成果;对于尚未盈利的企业而言,要做好财务的分析和盈利预测的论证。除此之外,现金流方面也要做好筹划。
第四,募投。企业根据自身安排提出需求。
第五,辅导。建议事先了解当地的要求,做好准备,积极沟通。
3、申报及审核阶段
一般指报告期的第四年和第五年,是整个IPO过程中最为核心的阶段,主要是应对审核,更重要的是,该阶段是公司首次以公开披露的形式、对未来投资者的完整展示,所以,企业应当关注呈现的信息对于未来发行的影响,尽可能从良好的角度呈现公司内在价值。工作重点主要包括:
第一,问询。
第二,舆论。舆论分为常规的媒体质疑和举报、
第三,检查。目前来看,现场检查的力度在逐年加强,如果被抽中现场检查,首先态度上一定端正,其次就是不要心存侥幸。
第四,更新财务数据。
4、发行阶段
一般是指报告期的第五年,主要任务是充分沟通,实现企业价值。工作重点主要包括:
首先,路演交流。路演是为发行人提供了与投资者面对面交流的机会,通过反馈能够感受到投资者的关注点和困惑;
其次,定价。
5、上市后阶段
一般指报告期第五年及以后,公司已经上市,从衔接的角度来看,需要注意IPO期间遗留下来的各种事项,为后续的运作打好基础。工作重点主要包括募资管理和信息披露,做好业绩规划,有利于后续的融资等动作。
总体来说,IPO是一个长周期、谋定而后动的过程,各个阶段需要做好相应的事情,按部就班地推进,过早或者过晚可能都不是最佳的策略。
积极稳妥,早做准备,是IPO制胜的关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