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基金定投

金融抑制分析(金融抑制、金融深化与非标债权业务的相关理论有哪些)

金融发展的目的是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金融稳,则经济稳。

金融通过资源的跨期配置,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促进了社会发展。

 

一、金融抑制、金融深化与非标债权业务

金融发展包括质和量两个方面,不仅是金融机构多元化和机构数量的增长,还包括金融服务能力的提升和治理能力的提升。

 

金融发展进程在不同市场成熟度的国家表现不同。

在发达经济体,金融发展更多的表现为金融创新,主要指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而在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不仅指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而且还包括金融制度深化改革的过程。

以非标债权业务为代表的银行表外业务创新,实质上就是一个金融制度深化改革过程中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不断创新。

体现为利率市场化、混业经营、范围经济、监管手段市场化转型、资本配置市场化等方面。

在实务中,这两个过程是同时存在的,一定程度上也互为基础。

但是,理论研究对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些波折。

事实上,20世纪70年代,金融自由化理论经历了两次重要的变革。

通过观察发展中国家所共同具有的特征,如金融市场行政干预严重、资本市场扭曲严重、政府干预经济各项政策等诸多原因最终导致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长期落后。

 

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他们提出发展中国家为了更好的发展经济就必须改革,并启动金融深化过程。

发展中国家采取的金融深化改革应该是一个有先有后的次序,只有按照这个次序改革,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才能实现稳健的增长。

这些基于不同发达国家的经验总结,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开展经济金融改革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金融抑制或金融过度自由化都不利于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

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比较滞后,政府为了发挥后发优势,鼓励社会投融资活动,往往人为的压低利率,增加企业可投资项目,从而达到繁荣经济的目的。

但是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比较落后,较低的利率使得社会融资需求远远高于供给,在信息严重不对称的情况下,信贷配给问题比较严重。

 

为了维持金融体系的稳健发展,政府往往更乐于干预金融市场,针对金融市场的准入、运行和退出实施严格监管。

但是市场反应并不会积极有效,最终形成了较低的融资效率,而金融风险的不断累积,有爆发危机的可能,金融深化和自由化需求迫切。

此方面的理论和学说,以制度经济学家麦金农和肖为典型代表。

他们基于多年的发展中国家工作经验,发现发展中国家大多存在利率管制问题。

即存在一个较低的名义利率,管制的目的是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提高企业投资规模。

 

但最终的结果是使得部分国家社会融资泛滥,通胀显著,资金供求矛盾突出,反而不利于经济发展。

缺口的存在需要解决廉价资金的供给问题,而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各类存款准备金比率极高,使得大量可贷资金离开了商业银行信贷范畴。

金融抑制严重阻碍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解除金融抑制是金融深化理论的主要主张,是持有金融深化观点学者的主要观点。

只有金融深化改革,才能引导经济发展。

投资者的融资成本上升,不得不综合考虑投资收益关系,从而减少低效率的投资项目,主动寻找一些高质量的投资项目。

对于储户来说,放开利率管制,储户将获得更高的利息,从而鼓励形成更多的储蓄,并向投资转化。

 

金融自由化和深化是对于储蓄的刺激,刺激储户将稀缺的资金用于金融产品的投资。

上述理论成为整个80年代发展中国家进行金融自由化改革实践的主要理论依据。

长期以来,主流经济学家们大多将导致发展中国家经济停滞不前或进入恶性循环的原因归结为“资本匮乏”。

正如中国一样,发展中国家要想发展经济,必须引入大量的资金,加速资本形成,以克服国内资金不足的问题,避免投资不足。

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告诉我们,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正经历由金融管制到金融深化的过程。

针对银行业,我国长期以来利率管制较为明显,中国人民银行规定一年期存贷款利率,商业银行则根据不同期限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开展相应业务

但是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我国也面临着像美国一样的问题,即利率市场化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迅猛,金融产品创新不断增强,信托、基金等金融机构不断涌现。

非银行金融机构所提供的收益率远高于银行存款,同时非银行金融机构受到的管制也较少,资金运用受到的限制较低,从而使得银行存款出现了“脱媒现象”。

 

2005年以来,随着投资渠道逐步增多,我国商业银行存款增速不断下降。

为了应对金融抑制向金融深化的转变,银行业开始产品创新。

不同于美国利率市场采用的银行发行大额定期存单的模式,中国银行业则采用了以理财产品为主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商业银行大量发行理财产品,通过参与非标准化产品的交易,给传统的存款客户提供了一个更高的收益。

金融抑制是推动非标债权业务发展的重要动力,金融深化则进一步成全了非标债权业务的蓬勃发展。

 

二、交易成本理论与非标债权业务

交易成本对金融产品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交易成本的存在导致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存在。

商业银行通过信息生产而具有排他性,从而使得其具有存在的价值。

交易成本是买卖双方交易金融资产时因为信息、方式等发生的费用支出,包括转让费、非利息成本、佣金手续费等。

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JohnR.Hicks和PaulNiehans基于金融创新的根源,最早提出了金融创新的交易成本理论。

相对于其他金融创新的不同动因,他们认为金融创新的主要原因是为了降低交易双方的交易成本,以最小的交易成本达成交易。

 

创新的价值高低取决于交易成本,金融创新可以采用更为先进的支付手段或信息技术等降低金融交易的成本。

如果一项金融创新增加了买卖双方的交易成本,那么该创新是无效的。

而一项金融创新若降低了买卖双方的交易成本,则该创新被认为是有价值的。

根据鲍莫尔托宾的货币需求理论,交易成本是影响货币需求的重要因素。

同理,交易成本也是影响人们对不同金融产品需求的重要影响因素。

从产品的需求方来说,金融产品具有一个较低的交易成本,则投资者更青睐于该产品,市场欢迎度高,更容易获得一个较高的价值。

 

相反,若金融产品交易成本较高,则投资者会转向其他产品。

出于降低交易成本的动力,金融机构不断从服务方式、产品创新和交易媒介等方面从事金融服务、流程和产品的创新。

JohnR.Hicks和PaulNiehans通过微观个体行为的成本收益分析解释了金融创新,并成为微观理论宏观应用的经典理论。

降低交易成本是推动非标债权业务等金融创新的不断动力。

交易成本的高低与市场成熟度高度相关。

市场机制成熟,信息透明度高,产品流动性强,交易机制完善,则更易具有一个较低的交易成本。

 

若市场机制不成熟,信息透明度低,产品流动性弱,则会有一个较高的交易成本。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市场机制正在逐步完善中,还远未达到成熟的程度,因而金融产品的交易成本相对较高。

金融机构需要不断地进行产品创新,降低交易成本,推动金融市场机制完善。

例如,针对银行贷款的管制(特别是利率管制和规模管制),加之贷款审批繁琐。

使得银行信贷交易成本较高,商业银行正在失去大量的优质贷款客户,同时银行存款的低收益和较差的流动性也正在丢失存款客户。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商业银行逐步进行非标债权业务创新。

 

一方面为融资客户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信贷资金,另一方面也为储蓄客户提供了较高的收益。

从资金运用来说,商业银行的非标债权业务为非信贷资金用途提供了可能,企业可以以一个更加便捷的方式获得银行资金,并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

从负债端来说,客户通过购买理财产品,获得了一个更高的收益。

因此,从交易成本的角度来说,非标债权业务降低了传统信贷的交易成本,从而提高了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