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铜陵有色副总经理丁士启建议,把缩股或合并股份作为市值管理的工具。与此同时,就在近期,包钢股份相关人士也表态称,目前A股上市公司进行送转,股东会可以决策实施,但相反方向的缩股却并没有先例。
缩股或合股的概念,对投资者来说,既可以说陌生,但也可以说熟悉。究其原因,虽然国内市场尚未有过缩股的先例,尚待政策法规的进一步修订,但与我们邻近的港股市场,不少上市公司却频繁上演缩股或合股的策略。频繁缩股或合股的上市公司似乎市场对它们并不友好,甚至用老千股来描述它们的行为。
站在投资者的角度思考,可以规避上市公司的无辜退市本来属于一件好事。但在实际情况下,若上市公司拉开了缩股或合股的序幕,那么未来不排除在A股市场中重演港股老千股的一幕。事实上,并非采取缩股或合股策略的上市公司都是老千股。一般而言,港股的老千股具有几个典型的特征。其中,股票上市多年基本上不分红,也是我们常说的铁公鸡。与此同时,上市公司长期以来却热衷于融资圈钱,把投资者的切身权益不断摊薄。再者,老千股频繁使用缩股或合股的策略,对价格极低的老千股来说,它们就会使用缩股的策略变相抬高了价格并减少公司的股份数量,而股东本身的资产与利益并未因此增加。上市公司因缺乏基本面及成长性的有效支撑,缩股后虚高的价格很快又步入跌跌不休的状态,当股票价格重新跌至低谷价位后,上市公司又一次采取缩股策略,最终陷入恶性循环的状态。此外,老千股善用财技,多年来通过关联交易、再融资等手段不断摊薄投资者的切身权益,但长期下来,投资者很难收获真金白银的回报。专门玩弄财技的手段,有时候显得很隐晦,但却在不经意间损害了投资者的切身利益。
上市公司股票价格的长期低迷虽与企业所处的产业周期、市场环境等因素有关,但归根到底,还是与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策略以及市值管理方式等问题有关。当上市公司面临股价跌跌不休乃至接近面值退市警戒线之际,最先考虑的并非缩股等临时抱佛脚措施,更应该拿出诚意与股东们共渡难关。例如,大股东及相关董监高承诺未来一年乃至三年不减持股份、大股东大额增持股份等。此外,对部分大盘股来说,可以积极借助自身所处的资源优势、区域优势,积极开展转型乃至优质资产注入等举措,只要让市场看到上市公司足够的诚意,并从真正意义上重视股票的价格波动,那么上市公司股票价格企稳的机会也就更加明显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