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电力交易中心发布1月份市场结算情况通告,参与结算的155家售电公司中106家亏损,度电亏损0.4厘/千瓦时。
从市场用电看,1月适逢春节假期,现货价格偏低,售电公司应该是稳赚的,却出现了亏损。通告发布后行业内悲观预估2月份大部分售电公司亏损也是不可避免的。
比比从行业内人士处了解到,此次广东大部分售电公司出现亏损的原因有三:
第一,零售规则导致的批零倒挂。
首先,亏损的售电公司有一个共同点——代理了不少低压商业用户,导致购电成本高于零售价格。
广东省内不少小商业用户在原目录电价体系中并不走峰平谷分时电价,而这些原来不分时的用户,进入电力市场之后,依旧执行“一口价”。根据广东电力市场零售规则,电能量零售合同需要约定不小于政府规定的峰谷系数,而上述“一口价”用户,选择的浮动电费模式,其电费=实际用电量x固定单价。
售电公司透露,“按规则,零售平段的浮动上限是2分,我们的购电成本其实要5毛8、5毛9,有些超过6毛多,加2分根本包不住,不可能不亏。”
第二,巨额偏差考核缺口大。
多数售电公司对1月份用户用电量都没估准,遭遇了巨额偏差考核。有些多买了1月中长期的售电公司,因为现货价格低,返卖回现货市场形成亏损。而少买遭遇考核的售电公司却更多。
1月各企业提前放假的情况皆有,外贸型、内需型和商业用电都受影响,不少售电公司预估用电量较少,但没想到,有的用户用电量反弹得很高,因此,购入中长期不足90%。据市场主体反映:“1月份不足额的偏差考核达0.126元/千瓦时。”1月少买现象非常普遍,造成此次巨额考核费用。
第三,辅助服务度电分摊高。
据悉,1月份广东批发市场的度电辅助服务分摊高达9厘多。虽然1月用电量总体不高,但由于机组负荷不够,经常停机,那么频繁启停,启动补偿费用就多了。根据规律,现货价格低,启动补偿就高,现货价格高,启动补偿就低。
从表面看,批发市场分摊费用过高显然是主因,但究其深层次原因,批发侧采用峰谷购电,而零售侧却存在一口价用户,这样因“批零不平衡”造成的“没人敢代理,代理了就容易亏”现象,却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不论是被电网代理,还是被售电公司代理,随着现货市场的推进,都势必与分时电价模式接轨,批发和零售两侧分摊将会愈来愈细化,那么分摊是否合理,信息披露是否全面,想必会成为市场主体们共同关注和讨论的焦点。而售电公司的预测、交易、风险管理能力,将成为行业洗牌标准。
省电费,上比比电。登录比比电,省电方案,一键获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