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公募基金与银行理财已从传统的基础合作关系逐步延伸至全方位合作,共迎资产配置多元化时代。
-
着眼未来,伴随着公募基金与银行理财的蓬勃发展,未来个人的财富管理将会面临更多选择。
-
对比来看,公募基金种类繁多,包括股票、债券、混合等多种投资策略,投资者可根据自身财务状况和风险偏好进行选择。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末,我国公募基金存量规模达27.7万亿元,首次超过同期银行理财规模的25.3万亿元。随着7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权益市场迎来了新一轮的配置窗口期,公募基金的发展或将再度走向快车道。同时,资管新规发布以来,银行理财的净值化转型也已然取得阶段性成效。
展望未来,公募与理财瑕瑜互见、优势互补,共同疏通资管业合作共赢的堵点成为其首要任务。
公募基金:厚积薄发下的黄金时代
自2013年“黄金十年”开启后,公募基金已然站上全新的发展起点。截至2023年上半年,公募基金产品总数达1.1万只,规模总计27.7万亿元。同时,创新ETF、ESG等创新类产品的不断问世也受到了投资者的大力热捧,为投资者提供了多元化的资产配置服务。
●跨过“黄金十年”,公募基金不断高歌猛进
以权益类基金来看,2014年中到2015年中为其迅猛飙升期,基金规模扩张约2.5倍,达到历史顶点后震荡下行,直到2019年的行情回暖,权益类基金的规模才再拾升势。
数据显示,2023年第二季度,主动权益基金数量为3525只、规模为4.4万亿元,超越2013年同期三倍以上;科技板块规模占比增加3.5%,消费板块规模占比减少2.7%,周期板块规模占比减少1.0%。被动型权益基金规模在2023年第二季度创出新高,达到1.7万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8月18日,证监会更是提出了包括放宽指数基金注册条件、提升指数基金开发效率等在内的六大措施后,以全力发展权益基金。尤其是在当前利率下行的背景下,公募权益类基金的投资回报有望更具吸引力。以固收类基金来看,截至2023年上半年,其总规模达8.9万亿元,为其历史峰值。
●产品种类不断丰富,积极凝聚行业创新力与竞争持续力
公募基金覆盖各类资产类型,同时,创新ETF、ESG等产品不断涌现。不管是低风险性的债券型基金,还是较高风险性的股票型基金,投资者都可以根据自身不同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做出个性化选择。
根据Wind数据,2023年7月,新发行的中长期纯债型基金规模为51.7亿元,偏股混合型基金规模为26.9亿元,灵活配置型基金规模为12.7亿元。今年7月,公募基金总体新发行数量为81只,新发行规模为608亿元,其中新发行主动股票基金14只、新发行规模48.2亿元;与此同时,被动基金新发数量为12只(包括10只ETF),发行规模96.8亿元。
此外,“固收+”基金的推出,旨在填补银行理财、纯债型基金和权益型基金的空白,其规模在2021年激增1000亿元后迎来震荡,但在2023年第二季度由跌转升,环比提高1.8%。
●银行公募融合拓展,加速多样化配置进程
近年来,公募基金与银行理财已从传统的基础合作关系逐步延伸至全方位合作,共迎资产配置多元化时代。截至2022年底,公募理财产品存续规模为26.4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的95.4%,奠定领头地位。
具体来看,在代销合作方面,基金公司借助商业银行的客户渠道等天然优势延展自身业务;在托管合作方面,具备基金托管资格的银行为公募基金提供了保管基金资产等托管业务,同时这也有助于其增强客户黏性,增厚中间业务收入;在委外合作方面,协作发行中高风险产品可在绝对收益的基础上增厚产品收益。
此外,2022年4月证监会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简称“16条意见”),鼓励银行等机构依法申领公募牌照。截至2023年8月,我国基金公司数量已达144家,还有65家正在申请,标志着资管规模“蛋糕”的进一步做大,也将会进一步促进行业的良性竞争。
银行理财:“打破刚兑”下的转型起步
近年来,随着资管新规的逐步落地,理财产品的发展已经从量变转为质变。截至2022年底,共有307家机构有存续理财产品,理财公司产品规模已经达到22.2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规模的80.4%。与此同时,全国多家银行也在加速理财公司的设立和牌照申领。2023年6月,法巴农银理财成为自2018年12月以来成立的第31家理财公司。
另外,随着资管新规的落地、实施,银行理财也正式翻开了崭新一页。未来,加大投研能力、丰富产品体系、搭建投资者框架将会是理财业务下一阶段发展的重要抓手。
●投研能力已成为理财业务的核心竞争力
如今,在政策引导与深化下,理财公司不断加强投研团队建设,布局权益产品研究。各理财公司积极布局拓展投研渠道,如参加上市公司调研、研究股票及各类衍生品的未来发展趋势等。在此背景下,银行也顺应新的行业风口,着力开发比存款利息略高而相对基金更为稳健的理财产品以留住目标客户。
另外,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养老理财产品试点正在逐步铺开。养老理财产品将成为银行理财公司的下一个主赛道。
●理财创新力度持续加大,产品种类持续丰富
扎实的投研内功离不开产品方面的支持,多家理财公司相继推出多元化、特色化的理财产品。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理财资金投向绿色债券的规模超2700亿元,投向新冠疫情防控、乡村振兴、扶贫等专项债券的规模超1200亿元,为中小微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超3.5万亿元。理财产品资金中,投向债券类资产的资金规模为19.08万亿元,占总投资资产的63.68%;投向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的资金规模为1.94万亿元,占比6.48%;投向权益类资产的资金规模为0.94万亿元,占比3.14%。
●引导投资者树立价值投资理念
经过多年发展,银行理财已经成为居民资产配置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银行理财客户画像大多具有中低风险偏好的特征,追求稳定收益。在维护好传统理财客户的同时,开发新的高风险偏好的高净值客户,将是银行下一步的获客目标。
另外,资产净值化也要求市场加速推进投资者教育,破除刚兑预期,揭示投资风险,让投资者树立起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的观念,培养成熟理性的投资者,有助于建设一个更有韧性的市场。
未来,银行与公募基金的更深入合作,将为客户引入更多的产品种类选择,同时加强差异化产品研发,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
财富增值:资产配置下的多元化拓展
伴随公募基金与银行理财的蓬勃发展,未来个人的财富管理将会面临更多选择。当下,中国正处于产业结构升级、人口结构调整的转型过程之中。同时,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关系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地产作为投资品的属性已经逐步减弱,证券资产逐渐取代地产成为投资者心中的核心资产。
●居民资产配置变迁,从实物资产演变到证券资产
随着新冠疫情后经济恢复稳中向好,货币政策对经济的支持也可见一斑。当下,人民银行已多次下调政策利率以支持实体经济,对于居民来说,存款属性的资产配置偏好下降。
近年来,居民投资呈现出权益化、资本化的趋势。特别地,新冠疫情后相关部门出台政策,积极鼓励居民储蓄逐渐流向投资领域,尤其是7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的“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更是给投资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人民银行发布的《2023年第一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倾向于“更多投资”的居民占18.8%,比上季度增加3.3个百分点。同时,银行理财和基金分列“居民偏爱的投资方式”第一二名。另外,在监管下,重新起步的、具备传统渠道优势的银行理财和具备投研创新能力的公募基金承接了居民的投资意愿,填补了市场上相关产品缺失的空白。
●银基优势互补,助力投资多元化
通过风险等级、投资类型、资产配置、历史净值等多方位考察产品风险后再做出投资决策,是提升资产价值的关键所在。
银行理财以稳健、安全为主要特征,并且背靠母行,有着资源多样、渠道丰富、品牌效应强等天然性优势。在今年上半年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下,其仍保持升温,各月平均收益率达3.4%,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3310亿元。
对比来看,公募基金种类繁多,包括股票、债券、混合等多种投资策略,投资者可根据自身财务状况和风险偏好进行选择。值得注意的是,证监会的“16条意见”加码公募基金的发展和提质,以投资者利益为核心,切实做到行业发展与投资者利益同提升、共进步。
着眼未来,投资者需顺应银行理财与公募基金贯通发展的新周期,随着客户群体高度重叠,银基优势互补的特征凸显,同时也催生了多领域、全方位的合作新模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