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基金定投

主板上市是什么意思 (企业的上市有了什么新意义)

从企业家的角度探究商业本质

01

 

从今年2月1日以来,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就在逐步推广落地了,加上我们昨天所讲的,像Keep这样的互联网平台型企业,在过去互联网反垄断的环境下,没有盈利也仍然能够上市,这本身就是一个环境变化的重大信号。

 

对很多企业来说,上市这件事已经和过去有了极大的不同。

 

过去,我们的企业要在大陆的沪深两市主板上市,适用的是“核准制”。

 

什么叫核准制呢?

 

就是你够不够上市的资格,是要有关部门审核批准的,别觉得你达到上市的财务要求了,你就能上市了,这中间还有一大堆流程要走,审核会非常严格。

 

所以,在核准制时代,想要在主板上市,不光要求高,花费大,1个亿打底都很正常,时间跨度还是个很大的问题。

 

很多时候,你递交上市申请到你真正上市,准备再充分也要1-2年,三四年都是常态。

 

这就导致很多企业错过了发展的最佳窗口期。

 

注册制就不一样了。

 

你按照要求递交资料,监管部门审查没有问题后,你就登记注册上市了。

 

像今年一些挂牌科创板的企业,我了解到有些仅仅用了70天不到,这就大大缩短了上市的周期,降低了上市的难度。

 

但问题也就来了。

 

企业为什么要上市?上市的好处和坏处是什么?上市有哪些方式?

 

02

 

企业为什么要上市?

 

这个问题要是在互联网上问,毫无疑问那就是为了圈钱割韭菜。

 

其实不然,从金融角度说,上市对企业而言,是“融资”的重要方式。

 

对企业家来说,是实现个人经济价值的捷径。

 

对投资者来说,是参与优质企业发展,分享财富成果的方式,甚至是唯一的方式。

 

融资,一般有两种,一种叫债权,一种叫股权。

 

债权融资最常见的就是贷款,但是贷款是要定期还的,是有借贷成本的,对企业来讲就有一定的资金压力。

 

股权融资没有这种问题,你是入股我的企业,花钱买我的股份,但企业分红并不是每年都要做的义务。

 

当然,想要让别人入股,特别是需要大规模融资的时候,问题有很多。

 

私底下去找机构投资人,由于信息传播的问题,效率不高。

 

融资需求大的时候,也很难找到一口气吃掉你发行股份的投资者。

 

即使找到了,人家愿意投资你也需要有个退出变现的机制。

 

这个时候,上市就体现出了优越性。

 

上市最常见的手段,叫IPO,也就是首次公开发行股票。

 

公开发行,就是对公众发行。

 

公众人多,所以积少成多能融到很多钱。

 

当企业的股票在市场上流通之后,因为供需的关系,优质企业的股价就会被“发现”,也就是股价上涨。

 

这时候企业家和管理者作为原始股东,个人财富会得到几倍几十倍的增长,初期的投资人也能顺利退出。

 

当然,接力的投资者也不是没有好处。

 

因为一家优质的企业,你想靠个人去分享企业的发展成果,基本是不可能的。

 

但一旦这家企业上市了,所有人都可以去买它的股票,也就是大众可以分享企业发展的成果。

 

比如苹果公司,它的股价在40年里翻了900倍,想想如果你在1980年就买了苹果的股票,你现在得拥有多少财富。

 

所以,理想状态下,一个优秀的企业上市,是和大众分享自己的成功果实,双向奔赴。

 

03

 

之所以叫理想状态,也是因为在经营层面,上市对企业同时存在着好处和坏处。

 

最大的好处是品牌名声。

 

上市公司在中国,就是一个企业的金字招牌。

 

因为上市的难度和强制信息披露,都会提高企业在市场和机构心中的信誉。

 

特别是主板上市公司,消费者一看到这个标签,往往都会认为你家的产品靠得住,是个大公司,这就有了很重要的信任基础。

 

还有一个隐藏的好处,企业上市之后,有了一定的信誉和品牌名声,你想向银行借钱就容易了,银行也是看人来的,你要是个籍籍无名的企业,那可能一分钱都没有。

 

你要是个上市公司,量大管饱,资金的成本也会降下来。

 

当然,虽然有着种种好处,但同样有很多非常优秀的企业选择不上市。

 

比如说中国的华为、英国的戴森。

 

他们为什么不上市,自然是跟上市的坏处有关系。

 

在经营层面,上市的坏处主要有3点。

 

首先就是稀释股份,股份被稀释之后,创始人就有了被别人赶跑的可能。

 

比如新浪创始人王志东,2000年带领新浪在美国上市,2001年就被赶出了新浪。

 

当然,后来的上市企业就有了股权结构的变化,保护创始人的控制权。

 

第二就是上市后的强制信息披露,对很多企业来讲是很繁琐,而且要成本的事。

 

你的财务要对大众公开透明,每一笔款项都要经过审计合规,这是一笔不小的成本。

 

对想要上市的企业来说,很多都要提前3年开始规划上市的财务制度,叫“规范化”。

 

而且,像对于华为这种不差钱的公司来讲,强制信息披露也有可能暴露战略部署这些公司机密。

 

前两点其实问题也不大,在我看来,上市给企业带来最大的坏处,就是让企业变得短视。

 

一旦上市,投资者会天天盯着你的股价,拿了股权激励的高管们也会天天盯着股价,所有人都会高度关心公司的财报数据。

 

这些都容易让企业变得更加“短视”,为了短时间内拉高股价,粉饰财报,去放弃那些有着战略价值的长期投资行为。

 

这对于公司经营来说,就不是一件好事了,容易侵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只为了股价和财报而奋斗。

 

所以,上市之后,能不能保持自己的“长期主义”,这是每个想要上市的企业都需要扪心自问的一个问题。

 

04

 

讲完了关于上市的主要内容,我们再来扩展一些。

 

首先是板块的区别。

 

在美国,我们常听到的有纳斯达克、纽交所。

 

在中国,有主板、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不同的板块。

 

之所以要分这么多板块,是为了满足不同企业的上市需求,也为了满足不同投资者的投资需求。

 

成熟的优质企业,去主板上市,面向的投资者最多,也最能体现自己的江湖地位。

 

那些还处于发展期,没能实现盈利、风险高的科技公司想要上市,为了保护广大投资者,就专门开辟了科创板这类的板块。

 

对于中小企业,就有北交所的专属板块,然后一步步升级到科创板,主板。

 

这么做一方面是为了降低板块上市的要求,另一方面是提高投资者的门槛。

 

让专业的投资者来投资这些高风险、高回报的企业,提高资本市场的效率。

 

其次是上市方式的区别。

 

上市最常见的方式是IPO,但是还有其他方法可以帮助企业上市。

 

比如很多人都听过的“借壳上市”,也就是非上市公司收购上市公司,把自己“装”到上市公司的“壳子”里。

 

再比如直接上市(direct listing),我不募资,而是直接把现存的股票放到市场上去流通。

 

这种方式就是避免了IPO带来的锁定期,降低了上市的费用。

 

缺点也很明显,因为少了“路演”这个宣传环节,只有本来就非常出名的公司才能玩的转。

 

像18、19年,美国的Spotify和slack这样的科技独角兽,用的直接上市的方法在纽交所挂牌。

 

当然,还有一种“骚操作”,叫spac,也就是“特殊目的收购公司”。

 

它是由金融圈的一些大机构联合出面,成立一个空壳公司向公众发行证券。

 

然后用发行证券得到的钱,在一定期限内“首次商业合并”,被合并的目标,就是那些想要上市的公司。

 

这是一种特殊的借壳上市,只不过这个壳从一开始被创造出来,就是为了借壳,比如我们熟悉的贾跃亭的法拉第未来就是如此。

 

这种“取巧”的上市方法,也就意味着风险非常大了。

 

当然,我们也能明确感知到,中国的资本市场在一步步对外开放,注册制只是一个开始,资本市场需要承担更重要的责任,引导企业规范化发展,同时把经营成果分享出来。

 

随着上市难度的降低,未来一定会有更多的企业进入到二级市场,从北交所到科创板再到主板一步步跃升。

 

上市不再是一个企业的终极目标,而是一个里程碑的节点,让经营者思考作为一个公众企业,我怎么才能持续稳定的增长下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