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基金定投

中国十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代中国人能为中国留下什么遗产)

中华文明的原点是农耕文明,中国的农耕文明基本由民俗文化、居住建筑、民族服饰、传统美食构成,而建筑、服饰、美食都是民俗文化的具体表现内容。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以文字、语言、工艺等非物质存在的非遗文化。距今五千年以上的良渚文化以及超过三千年的二里头文化、红山文化等考古发现水稻、酿酒、化石、乐器、文字、服饰、绘画、兽骨、瓷器、陶器、钱币、兵器、配饰、院落、古城遗址、水井等都是人类历史的记录。

现代文化的代表是互联网信息传播、网络社交活动和计算机以及手机等终端应用,软硬件支撑的文化信息传播、商业社交活动、算力服务、电商购物等都可以传播各种形式的文化。现代文明基本都是以物质形态为特征。除了音乐、舞蹈等,其它非物质文化的表现形式特别少。有谁思考过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以技术为支撑的工业文明的根在哪里?我们知道互联网有根,而文化的根在哪里呢?没有计算机和互联网,现代文明还能存在吗?工业文明除了制造更先进的产品以外,软文化却很难看到优于古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代中国人能为中国留下什么遗产呢?

领导人考察福建历史文化街区时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文明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守住民族文化的“根”,就是守住中华文化的文脉。中华文脉是文化生生不息的符号,是文化传统的“根”,是承载着民族发展的血脉,也是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根”既是历史的记忆,也是中华文明的根脉。一个牢牢把中国文化的“根”扎在传统文化底蕴上的民族,才有资格、有力量谈文化自信,才有可能对自身文化价值、发展理念、道路制度进行充分肯定。文化的“根”体现在文化符号个性上。他还说,中华文脉承载着民族文化基因,承载着遗产本身的思想价值体系。民族先贤的精神血脉,就是我们一代一代不可磨灭的“魂”。这些魂,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就是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就是崇尚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把这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神价值传承下去,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提供重要源泉,也才能为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送来丰厚滋养。因此,我们要坚定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在深入挖掘和大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中的价值内涵中不断增强中国人民立身处世的志气、骨气和底气。中国只有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中国梦的本质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因此只有经济大繁荣文化大发展才能反映中华民族精神面貌,才能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

今天我们所有人都依靠互联网,以手机终端为载体从事各种工作、学习、社交、购物,大语言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把人类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向前推进一大步。现在专用权、专利技术、注册商标等知识产权都以纸质文件或电子文件形式存在。现代文明的源泉在哪里?我认为还是以语言和文字以及以此衍生的各种知识或知识载体。第四次工业革命还是以科技催生更多的新材料诞生,而人类已经开始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或工具创造价值。工业互联网解决了工业化大生产的产能和效率,而万物互联网时代已经把分散的物品通过数字信息等媒介串联或并联在一起。譬如外卖点餐、快递送达,人类已经真正生活在信息高速公路上。酷炫的数字火炬手、萤火虫飞舞的绿草地、绚烂多彩的电子烟花,电影里的奥特曼或蜘蛛侠已经来到真正的虚拟现实。但是人类真正的生活还必须活在现实生活里,回到中国文化之源和文明之根,即由民俗文化发展和升级而来的中华文化或中华文明。譬如中国的西安、洛阳、开封、商丘、济南、杭州、成都、南京、北京等中国文化遗产地都有鲜明特点的建筑、服饰、饮食、语言等民俗文化,而上述地区都有自己的民俗风情或文化街区,人民对历史文化街区和人文历史的古巷更加垂涎欲滴,对地理风情或高山大川的旅行更加向往。

现代人把人文景观与自然风景的结合看作是人类栖息之所或灵魂洗礼的心灵之地,城市没有这种载体文明就是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城市车水马龙的喧嚣带给人们的只有奔波劳碌的压力,寻常看着灯光闪烁的高楼大厦,人们更向往惬意休闲的民俗文化酒吧或茶楼,在那里停顿拾一份静谧或悠扬动听的音乐,人类有归属感和内心涌起文化的魂。畅想未来,音乐、书画、舞蹈、机器、工艺等会延续传统方式流传到足以成为文物或新的非遗文化保存下来,更希望把民俗文化或新的文化遗产保存下来,避免多元的民族文化被一种民族文化取代,民俗文化传承对人类的文化艺术和社会发展会越有利!不希望看到世界多种语言或文化消逝在更发达的文明世界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